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特點

 三叉神經痛從病因學的角度可分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兩類。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主要表現為:

 1、三叉神經血管瘤

 首發症狀是血管刺激或壓迫三叉神經後根或半月神經節引起的患側面部陣發性劇痛發作, 類似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者。

 有“扳機點”, 伴有面部淺感覺減退, 同側角膜反射減弱或消失, 咀嚼肌無力、張口時下頜偏向患側等。 有時可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症狀和體征。

 2、顱中窩腦膜瘤

 顱中窩腦膜瘤首發症狀最常見的是三叉神經分佈區域發作性疼痛, 而不少病例被診斷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常經過多方長期治療無效最後方確診。

 三叉神經功能障礙在顱中窩腦膜瘤的出現率約為38%, 但均以發作痛為主, 面部感覺減退的較少或僅有輕度感覺減退。 隨著病情的發展, 而逐漸出現三叉神經運動功能減退, 隨後出現嚼肌群萎縮。

 3、三叉神經鞘瘤

 早期臨床表現常不明顯, 故常易被漏診。 臨床表現主要有三叉神經本身和鄰近結構受累的症狀和體征及顱內壓增高征。

 4、小腦橋腦角膽脂瘤(表皮樣囊腫)

 臨床表現可分三種類型:三叉神經痛型占68%;小腦橋腦角腫瘤型占24%;顱內高壓型占8%。

 三叉神經痛型, 以三叉神經痛症狀發作起病, 其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患側顏面部典型三叉神經閃電樣劇烈性疼痛發作,

但每次疼痛發作持續時間較長。 由於腫瘤常沿橋池方向伸展, 病程進展緩慢, 腫瘤本身又較軟, 因此小腦橋腦角病變症狀、體征多不明顯, 極易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相混淆。

 若仔細檢查, 有部分患者可發現三叉神經分佈區域的感覺變化體征, 如頜面部感覺減退和麻木。 運動根亦可受累(很少見), 故表現顳肌力弱。

 小腦橋腦角腫瘤型主要表現面肌抽搐、耳鳴、聽力減退、後組顱神經障礙, 但小腦體征亦可不明顯, 僅個別病人行走時有偏向患側, 或輕微的閉目難立征。

 顱內高壓型僅有顱內壓增高, 無小腦橋腦角體征和三叉神經痛發作症狀, 此型少見。

 5、顱底惡性腫瘤

 早期為間歇性痛, 三叉神經第一支受累者常見。 晚期多為持續性劇痛,

部位不固定。 第VI對顱神經受侵犯後產生眼外直肌的癱瘓等症狀。 腫瘤繼續侵犯, 則可進入顱中窩, 壓迫神經, 出現IV、III、II、顱神經受累的症狀。

 6、聽神經瘤

 早期症狀多由聽神經的前庭神經及耳蝸神經損害開始。 當頭痛發生後, 其他症狀逐漸出現, 如一側面部麻木或感覺異常、肢體活動不靈及一側面肌無力等。

 7、三叉神經半月節腦膜瘤

 臨床表現常以一側的顏面部發作性疼痛起病, 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相似, 有時被誤診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而進行手術, 術中才發現為三叉神經半月節腦膜瘤, 患側常有明顯的顳肌和咀嚼肌萎縮, 腫瘤有時可累及動眼、滑車和外展神經, 出現眼球運動受限、上瞼下垂和瞳孔散大等。

腫瘤向後顱窩生長發展時, 可引起面神經癱瘓以及前庭功能和聽力障礙、共濟失調、顱內壓增高征等, 則又可與聽神經瘤混淆。

 8、面部帶狀皰疹症

 臨床表現常在面部皰疹消退後引起三叉神經痛, 多累及第一支, 症狀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相似。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