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土家醫認為的病理有哪些?

因致病原因、環境、氣候條件及體質上的不同, 在疾病變化過程中, 疾病的病理變化也是錯綜複雜的。 古代藥匠經過常年的臨床觀察與切身體驗, 認識了疾病的病理變化是有規律的。 土家醫認為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分為氣血失調和冷熱失衡兩種。

一、氣血失調

氣血對人體的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氣乃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源泉, 血是人體營養的來源。 若氣血充沛, 則人體生命力強盛;反之, 氣血失調, 人體就會百病叢生。

(一)氣的病理變化

氣的病理變化包括氣虧、氣阻、氣逆引起的一系列相關變化。

1.氣虧

氣虧主要是指三元之氣不充足, 臟器組織功能減弱或衰退, 抗病能力差的病理狀態。 人體中內臟、十竅、肢節、筋脈, 全都依賴三元之氣的充斥和灌溉, 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氣虧是由於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或因久病虧損而成。 假若上元氣虧, 則腦、心、肺的功能衰減、衰退, 出現汗多、氣促、息微、心慌, 恐懼等症;若中元氣虧, 穀物的受納運化功能失常, 則見腸鳴、腹瀉、納減、體倦、腹痛、完穀不化等症;苦下元氣虧, 則不能主水固精, 則出現水腫、遺溺、滑精、崩漏、帶下、腰膝酸軟等症。

2.氣阻

氣阻主要是三元之氣流通不暢或若阻滯, 導致機體功能障礙的病理狀態。 人體之氣, 需要舒達通暢, 才能正常發揮機體功能。 氣阻多是由於有形病因阻滯或是臟器功能障礙等形成。

若上元氣阻, 影響心肺功能, 則會出現胸部脹悶、心痛、氣促、咳喘等症:若中元氣阻, 降低肚腸受納、消磨功能, 則會出現肚腹氣脹、腹脅疼痛;若下元氣阻, 則會出現腰痛、小肚脹痛、小便淋泥不暢等症。

3.氣逆

氣逆主要是指三元之氣向上沖逆的病理狀態。 氣的運動, 是指氣在機體內有規律地循行。 倘若因飲食阻滯、病氣侵擾, 或情志失調, 氣失調達。 則可致氣逆於上。 氣逆於上, 則臟器功能失調, 表現為反酸、嘔吐、咳喘、呢逆、噯氣、頭暈脹痛等一系列肺、肚、肝、腸症狀。

(二)血的病理變化

血的病理變化一般是由於血虧、血瘀和出血三種情況引起的一系列相關變化。

1.血虧

血虧是指因為人體產血不足或失血過多而造成的血液減少,

血的滋潤和營養功能食減, 組織器官失養的病理狀態。

血虧的形成, 多由失血過多, 新生的血來不及補充, 或者由於化源不足, 亦或化生血液的功能衰減造成。 三元血虧, 著重是指上元的心, 中元的肝, 下元的腰子的血不足, 臨床上常見神疲倦怠、而色萎黃, 唇舌爪甲色淡蒼白, 失眠、心悸、注意力不集中, 寅脈、辰脈、酉脈、未脈快且細弱等。

2.血瘀

血瘀是指在多種原因下, 導致血液在筋脈中運行不暢或溢於筋外、停滯體內所引起的病理表現。

血瘀的形成, 多因久病、外傷、冷熱失調等原因所引起, 使血液運行流暢, 甚至血液凝結成為瘀血。 血瘀主要表現為四方面:上元筋脈血瘀, 血阻心肺, 可見心口疼痛, 呼吸困難,

咯喘;中元筋脈血瘀, 血阻肚腸, 可見肝腹刺痛, 大便血烏, 肝腹部有硬腫之物;下元筋脈血瘀, 血擋小肚, 可致婦女閉經、月經不順和養兒腸腫塊;肢體血瘀, 可見肢節麻木、疼痛, 手腳不靈活, 嚴重甚至癱瘓等。

3.出血

出血又稱之為見紅, 因筋脈受到損傷, 導致血液由脈道溢出, 通過十竅排出於體外的病理表現。 出血多由於氣機逆亂、外傷、冷熱失調等原因, 導使筋脈損傷而形成。 常見出血有咯血、嘔血、溲血、便血、鼻血、皮膚紫斑等。

4.血熱

血熱是指元臟器內火熱盛, 熱侵血脈所導致的病理表現。 血熱多是由於外火內侵或三元臟器功能先調, 致火熱內生, 熱血脈熱在血分形成。 因熱致病, 必會迫血妄行, 或是耗傷水精, 則會出現熱盛動血或局部血行壅滯的病證表現,

常見的有熱證、各種出血證, 外傷科中瘡、瘍、疔, 癰症等, 也可由於血熱導致。

5.血寒

血寒是由於寒氣內舍血脈, 凝滯氣機, 血行不通暢所導致的病理表現。 寒在血脈, 必然導致氣血阻滯, 症見四肢冷痛, 少腹拘急, 膚色紫喑, 或是月信想期、夾布血塊, 色質紫暗等症狀。

氣與血, 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轉換, 相互促進, 因此土家醫為二者在病理上不能相互分離。 氣病則血病, 氣虧則血虛, 氣阻則血瘀, 氣逆則見紅;血虧則氣虛, 血瘀則氣阻。 所以臨床上以氣血同病、氣血失調多見。

二、冷熱失衡

冷熱平衡是維持人體機能正常的基本條件。 人體能維持正常的體溫是由於人體中冷氣和熱氣的相互調節, 使之相對恒定, 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人體出現冷熱的偏盛偏衰是由於各種病因的作用破壞了人體正常的冷熱調節機能,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因此,土家醫認為,冷熱失衡是人體產生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之一。

(一)冷的病理

上元心肺氣冷,導致心痛,肢體清冷,咳稀內痰誕,甚至清水;中元肚腸氣冷,則會見壯腹冷痛,完不化,手足清冷,嘔吐清水,腹汙清稀;下元腰子與養兒腸冷,則常見腰膝冷痛,白帶清稀,小肚寒冷等;肢節冷氣入侵,可見手足寒冷之冷骨風,骨節冷痛。

(二)熱的病理

心肺熱證可見心煩胸悶,咯痰黃稠,氣喘鼻煽,舌紅糜爛,脈快等;肚腸熱證往往出現食多消瘦,腹瀉黃臭或便結等,嚴重者便膿血等;十竅熱證則常表現為目眼紅赤或發黃,鼻孔爛赤,耳腫流膿,口舌生瘡,口苦,肛門瘙癢紅爛,小便淋滴、澀痛熱赤,長癤、疔、皰、瘡、癀等。

(三)冷熱轉化

熱證可以轉變成冷證,冷證亦可以轉變成熱證。由熱轉冷,則見於某些慢性疾病,由於體內冷、熱氣的消長變化,使熱證變成冷證,則見於某些急性疾病引起的高燒,因治療不當或體內氣血的損耗出現的體溫驟降,手足冰冷等冷證的表現。從冷變熱,可因為體內冷氣漸漸消退,熱氣漸漸增松,使冷證變為熱證,亦可因用藥過熱,助長了體內的熱氣,而使冷證轉變為熱證。由此可見,冷和熱兩種性質不同的致病因素在病理變化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

(四)冷熱交錯

臨床上常出現冷熱交錯的病理變化。如有時外熱內冷,有時外冷內熱;有時上熱下冷,有時上冷下熱;有時先熱後冷,有時先冷後熱等。全都由於人體中冷熱既相互矛盾,又能相互轉化。冷熱失衡理論是土家醫認識疾病病變、診斷疾病過程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在應用中要分析辨別,把握疾病冷熱的本質區別。

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人體出現冷熱的偏盛偏衰是由於各種病因的作用破壞了人體正常的冷熱調節機能,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因此,土家醫認為,冷熱失衡是人體產生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之一。

(一)冷的病理

上元心肺氣冷,導致心痛,肢體清冷,咳稀內痰誕,甚至清水;中元肚腸氣冷,則會見壯腹冷痛,完不化,手足清冷,嘔吐清水,腹汙清稀;下元腰子與養兒腸冷,則常見腰膝冷痛,白帶清稀,小肚寒冷等;肢節冷氣入侵,可見手足寒冷之冷骨風,骨節冷痛。

(二)熱的病理

心肺熱證可見心煩胸悶,咯痰黃稠,氣喘鼻煽,舌紅糜爛,脈快等;肚腸熱證往往出現食多消瘦,腹瀉黃臭或便結等,嚴重者便膿血等;十竅熱證則常表現為目眼紅赤或發黃,鼻孔爛赤,耳腫流膿,口舌生瘡,口苦,肛門瘙癢紅爛,小便淋滴、澀痛熱赤,長癤、疔、皰、瘡、癀等。

(三)冷熱轉化

熱證可以轉變成冷證,冷證亦可以轉變成熱證。由熱轉冷,則見於某些慢性疾病,由於體內冷、熱氣的消長變化,使熱證變成冷證,則見於某些急性疾病引起的高燒,因治療不當或體內氣血的損耗出現的體溫驟降,手足冰冷等冷證的表現。從冷變熱,可因為體內冷氣漸漸消退,熱氣漸漸增松,使冷證變為熱證,亦可因用藥過熱,助長了體內的熱氣,而使冷證轉變為熱證。由此可見,冷和熱兩種性質不同的致病因素在病理變化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

(四)冷熱交錯

臨床上常出現冷熱交錯的病理變化。如有時外熱內冷,有時外冷內熱;有時上熱下冷,有時上冷下熱;有時先熱後冷,有時先冷後熱等。全都由於人體中冷熱既相互矛盾,又能相互轉化。冷熱失衡理論是土家醫認識疾病病變、診斷疾病過程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在應用中要分析辨別,把握疾病冷熱的本質區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