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土醫中的外治法

[FS:CONTENT_START]

1.拔罐療法

拔罐又叫打火罐或扯火罐, 是民間最常用的一種簡單易行的外治法。 拔罐是借助於熱力或燒去罐中的空氣, 造成罐內負壓而吸附於皮膚, 達到趕氣、散血、消腫、趕風、散寒作用。

本法一般用於急性扭傷、挺傷、瘀腫、腰痛、骨節疼痛、寒咳, 或因寒濕而致的肚子痛、頭痛、毒蛇咬傷、奶痛等。 有些疾病不宜採用本法, 如皮膚破潰發炎;小兒抽筋、水腫痛、氣血虧損之體;懷孕及有內臟病患等。

2.麝針療法

麝針是用香獐(香子)的擋門牙, 捕時叩掉牙(牙長約1.5至2.5寸, 呈半圓形, 根部稍大, 前端尖銳, 齒內有骨髓填滿), 挑出骨髓,

從根部放入0.2至0.6克麝香, 然後將根部用紅紙紮緊, 再用銀制蓋封閉, 把前端磨銳些即成麝針。

使用範圍:土家醫以此針代替刀針, 用以穿膿皰、癤腫、刺穴位、局部放血等, 不用消毒, 不發炎。 皰癤痛腫、流痰在成膿後要切開排膿, 這時可用麝針刺破, 使膿血排出, 可稍加擠壓, 膿出病癒、關節扭傷或撞傷, 有腫脹瘀血疼痛的用麝針在腫脹處快速刺幾下, 使之出少量血, 腫脹疼痛可慢慢消除, 有的在刺處加用拔罐治療可愈;用麝針治療皰癤疔瘡初起, 在患處中間部位紮刺幾下, 使初起之癰腫瘡癤自行消散。 還可用麝針治療急症暴症, 如突然暈死過去, 即刺人中、湧泉、勞宮等穴;傷寒頭痛刺百合、太陽、風池、印堂等穴。 麝針佩帶在身上可避瘟氣,

不生皰瘡。

麝針是土家民間流傳甚久的一種常用治療方法, 其方法簡單, 使用方便, 效果良好。 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麝針有芳香化濁, 通筋脈, 行氣滯, 散瘀血而達到消腫止痛敗毒的目的。 麝針有墮胎的作用, 孕婦慎用。 火氣旺盛, 易出血的患者慎用。

3.火功療法

火功療法也是土家族民間醫生用來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方法, 作用快, 療效滿意, 獨具一格, 深受患者歡迎。

使用方法:令病人顯露患部, 將浸泡好的藥酒倒入碗中, 藥量根據病情而定, 少則50毫升, 多則200毫升, 用火燒燃碗中之藥酒, 這時醫生用右手伸入藥碗中取出酒火, 速將手中之火焰在患部及周圍燙、摸、揉、拍、打, 並以左手助之。 反復取火燙、摸、揉、拍、打約15分鐘左右,

每日1次, 患者治療1次後就感患部舒適輕快, 疼痛減輕。 一般用1~2次可見到明顯效果。 若不間斷用3~7次, 輕者可痊癒, 重者1~3年不復發。

本療法以治療風氣病為主。 適用於風濕麻木、骨風、骨節風、寒氣內停、半邊風等。

本療法的作用機理可能是給皮膚直接加溫, 使汗竅舒張鬆開, 使藥物經皮膚毛孔透達病處, 再加上揉、燙、拍、打能使局部風寒濕氣走散, 達到行血氣, 舒筋止痛之功。

4.撲灰碗

撲灰碗是民間流傳甚久的一種燙熨療效。 常用於傷寒而致的肚子痛、肚子脹、解稀大便、婦女小肚子痛、肢體冷痛等病症。

用瓷碗1個, 盛1平碗約70度左右的灶中或火坑中的柴灰末, 再用一條比碗寬的濕毛巾, 蓋在灰碗上面, 將碗口倒撲過來, 包好碗口, 把毛巾角打上結即為灰碗。

令患者平臥或仰臥, 將碗置於患者腹部, 醫生持碗將患者從上肚子至小肚子從左到右來回推動, 幾分鐘到半小時不等, 灰冷了或毛巾幹了可再換1次, 繼續用, 1天1~2次。

此法要特別注意溫度, 溫度太高, 燙傷皮膚, 溫度過低, 達不到治療效果。 注意毛巾要捆緊, 不要讓柴灰末漏到肚皮上。 發燒、皮膚發炎、火氣重、腫脹的患者不適宜本療法。 小兒出疹子不能用。

本療法的作用機理, 一是借助於熱灰在體表燙熨, [FS:PAGE]使人體表或肚子裡的寒氣, 在熱度的影響下從表面而散;二是熱灰本身有祛寒之功, 加上毛巾的熱氣從毛孔面入人體內達到趕氣、消氣、散氣、止痛之功。

5.放痧(附拍痧、提痧)

放痧又叫刮痧, 是本地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治療方法。

一般常用於傷寒受涼、落枕、昏倒、肚子痛、嘔吐、屙肚子、頭痛、出鼻血、發燒等病症。

放痧是一種物理刺激療法。 醫生用物刮患者病位, 疏通筋脈氣血、祛除病氣。 如傷寒受涼首先從人體背部或頭部而入肌體, 這時在背部刮“介”字達到疏通全身筋脈, 使風寒無安身之地, 從肌表而解。

刮痧選用的物品必須邊緣光滑, 否則易局部刮傷。 放痧要注意輕重, 輕了達不到治療效果, 重了肌膚刮傷, 易致發炎。 在刮痧時要根據病症而選用不同的藥, 寒症蘸熱桐油或薑汁刮;熱症用酒或鹽刮。 刮後忌風寒, 忌房事。

附:拍痧, 用於夏天酷熱暴曬所致的鼻血。 方法是醫者用井水或泉水(有涼感)打濕手後, 拍打病人後頸窩、前額、足彎、倒拐子處, 每處拍打數次,可當即止血。亦有用於小兒吃飯或喝水不慎而嗆著,用於拍胸部可使異物咯出。

提痧:用於傷寒受驚、隔食、肚子痛等。方法是醫者右手拇食二指挾住病者的某處皮膚或筋膜用力向上提拿數次,使提拿處充血變紅為宜。如受涼後咳,頭痛,流清鼻涕,提前額部、鼻根等處,可止痛祛寒氣;又如小兒噎食、打呃,提頸前面及心窩子下;有肚子痛提背部兩側板筋、隔筋。

6.雞胸療法

取1只1斤重的雄雞,剖開肚子,去掉內臟,將事先預備好的藥粉,撒在雞肚子內,趁熱貼敷于患者胸部,半小時即可、如病未減輕,過4至8小時再貼1次。

藥物為雄黃10克,冰片10克,石膏50克,金銀花430克,(焙乾),麝香3分。上藥研細末備用。

本療法治心跳無力(心衰)、氣悶,亦可治療高燒患者。

熱雞加上藥物速貼於胸前,一是借助於雞的熱度與藥物的作用,將體內毒氣吸於雞身上,二是藥物有退火、通筋脈之功,貼敷後高燒退下,心跳正常,身體慢慢恢復健康。

因毒氣或高燒而致的心跳無力、氣短、胸悶,用雞胸療法後效果不顯著,應改用其他方法治療。使用後的雞不能吃,要埋掉或燒掉。

7.發泡療法

發泡療法是用某種刺激性藥物,放在肢體的某一部位,而致起泡,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藥物:毛茛、大蒜、野棉花、仙人掌、筋麻、半截爛等藥。

使用方法:將幾種或一種藥適量搗爛,貼敷在患者內關穴或其他穴位上(男左女右),貼敷藥後,用膠布固定,時間半小時至幾小時不等,患者感局部瘙癢疼痛灼熱即可去掉藥物。敷藥處起一個大水泡或幾個水泡,注意不要刺破水泡,發泡處莫著冷水,不要摩擦以防發炎。穴位選擇應據病情而定,如倒膽症,敷內關穴;咯吼症敷天突穴或豐隆穴;肚腸痛在足三裡穴位上敷藥起泡;腰痛者在兩腎俞、足三裡穴上敷藥起泡。

適應症:多用於倒膽症(黃疽性肝炎)、咯吼、氣痛、腰痛、骨節痛、風氣等疾病,特別對倒膽症、咯吼病效果較好,永順縣右堤鄉一民族醫用此法治療倒膽症10Q多例,收到滿意療效。

8.佩帶法

佩帶法是一種將藥物研末裝入小布袋或紙袋中,再佩帶于患者胸前內衣口袋裡,以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

藥物:佩帶藥物根據病情而定,可選用猴子頭骨(焙乾)、油菜籽(焙乾)、青木香(焙乾)、追魂草(焙乾)、麝香、雄黃、冰片、夢話[FS:PAGE]樹(焙乾)、銀、銅等。

方法:上藥各適量研成細末,一般用藥20克左右,用小布袋或皮紙包好,放入胸前內衣口袋裡,或用細麻線套在頸項上,懸掛在胸前,睡覺也不用取,一般佩帶1周左右,有的帶1個月,或更長時間;如小兒走胎,用猴子頭骨、油菜籽、青木香等適量研末裝入口袋,佩帶在胸前,半個月後可取下;小兒受驚,晚上睡覺時驚醒,喊叫,用追魂草10克研末佩帶7天,驚叫可除;小兒走夜路身上佩帶一根針或銀製品可避免病氣;婦女不想懷孕,在身上佩帶麝香1克,可以不孕。

適應症:本方法對小兒走胎、受驚、黃腫包、婦女避孕、肝炎、咯勞、傷風頭痛,某些婦女病如白帶多、月經不調、痛經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佩帶法的作用機理大體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藥物滲透作用,經肌膚筋脈到達病處;二是藥物經鼻吸入體內達到安神定魂,調理血氣之功;三是藥物氣味芳香,有醒腦、活血伸筋、阻滯胎孕之作用。

9.蛋滾法

蛋滾法是用煮熟的雞蛋趁熱在患者肚子上來回滾動,使肚腸之風寒或毒氣或不化之物解除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症:本法具有溫裡散寒、消食、吸毒之功,多用於治療小兒因風寒或停食而致的肚子痛、肚子飽脹或因誤吃毒物所致嘔吐、屙肚子、肚子痛等疾病。

用法:將鮮雞蛋一個,煮熟,旋轉不燙皮膚為宜,醫生用蛋在肚皮上來回滾動,時間約15~30分鐘,滾完後可將蛋打破去殼,在蛋清上能見到紫色斑點,這說明毒氣已吸出,病將愈。本法不宜於蟲積或火盛而致的大便硬結、肚子脹、肚子痛等症。

10.提風法

提風法是一種治療小兒風寒、風熱以及傷寒等疾病的外治方法。

用一 每處拍打數次,可當即止血。亦有用於小兒吃飯或喝水不慎而嗆著,用於拍胸部可使異物咯出。

提痧:用於傷寒受驚、隔食、肚子痛等。方法是醫者右手拇食二指挾住病者的某處皮膚或筋膜用力向上提拿數次,使提拿處充血變紅為宜。如受涼後咳,頭痛,流清鼻涕,提前額部、鼻根等處,可止痛祛寒氣;又如小兒噎食、打呃,提頸前面及心窩子下;有肚子痛提背部兩側板筋、隔筋。

6.雞胸療法

取1只1斤重的雄雞,剖開肚子,去掉內臟,將事先預備好的藥粉,撒在雞肚子內,趁熱貼敷于患者胸部,半小時即可、如病未減輕,過4至8小時再貼1次。

藥物為雄黃10克,冰片10克,石膏50克,金銀花430克,(焙乾),麝香3分。上藥研細末備用。

本療法治心跳無力(心衰)、氣悶,亦可治療高燒患者。

熱雞加上藥物速貼於胸前,一是借助於雞的熱度與藥物的作用,將體內毒氣吸於雞身上,二是藥物有退火、通筋脈之功,貼敷後高燒退下,心跳正常,身體慢慢恢復健康。

因毒氣或高燒而致的心跳無力、氣短、胸悶,用雞胸療法後效果不顯著,應改用其他方法治療。使用後的雞不能吃,要埋掉或燒掉。

7.發泡療法

發泡療法是用某種刺激性藥物,放在肢體的某一部位,而致起泡,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藥物:毛茛、大蒜、野棉花、仙人掌、筋麻、半截爛等藥。

使用方法:將幾種或一種藥適量搗爛,貼敷在患者內關穴或其他穴位上(男左女右),貼敷藥後,用膠布固定,時間半小時至幾小時不等,患者感局部瘙癢疼痛灼熱即可去掉藥物。敷藥處起一個大水泡或幾個水泡,注意不要刺破水泡,發泡處莫著冷水,不要摩擦以防發炎。穴位選擇應據病情而定,如倒膽症,敷內關穴;咯吼症敷天突穴或豐隆穴;肚腸痛在足三裡穴位上敷藥起泡;腰痛者在兩腎俞、足三裡穴上敷藥起泡。

適應症:多用於倒膽症(黃疽性肝炎)、咯吼、氣痛、腰痛、骨節痛、風氣等疾病,特別對倒膽症、咯吼病效果較好,永順縣右堤鄉一民族醫用此法治療倒膽症10Q多例,收到滿意療效。

8.佩帶法

佩帶法是一種將藥物研末裝入小布袋或紙袋中,再佩帶于患者胸前內衣口袋裡,以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

藥物:佩帶藥物根據病情而定,可選用猴子頭骨(焙乾)、油菜籽(焙乾)、青木香(焙乾)、追魂草(焙乾)、麝香、雄黃、冰片、夢話[FS:PAGE]樹(焙乾)、銀、銅等。

方法:上藥各適量研成細末,一般用藥20克左右,用小布袋或皮紙包好,放入胸前內衣口袋裡,或用細麻線套在頸項上,懸掛在胸前,睡覺也不用取,一般佩帶1周左右,有的帶1個月,或更長時間;如小兒走胎,用猴子頭骨、油菜籽、青木香等適量研末裝入口袋,佩帶在胸前,半個月後可取下;小兒受驚,晚上睡覺時驚醒,喊叫,用追魂草10克研末佩帶7天,驚叫可除;小兒走夜路身上佩帶一根針或銀製品可避免病氣;婦女不想懷孕,在身上佩帶麝香1克,可以不孕。

適應症:本方法對小兒走胎、受驚、黃腫包、婦女避孕、肝炎、咯勞、傷風頭痛,某些婦女病如白帶多、月經不調、痛經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佩帶法的作用機理大體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藥物滲透作用,經肌膚筋脈到達病處;二是藥物經鼻吸入體內達到安神定魂,調理血氣之功;三是藥物氣味芳香,有醒腦、活血伸筋、阻滯胎孕之作用。

9.蛋滾法

蛋滾法是用煮熟的雞蛋趁熱在患者肚子上來回滾動,使肚腸之風寒或毒氣或不化之物解除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症:本法具有溫裡散寒、消食、吸毒之功,多用於治療小兒因風寒或停食而致的肚子痛、肚子飽脹或因誤吃毒物所致嘔吐、屙肚子、肚子痛等疾病。

用法:將鮮雞蛋一個,煮熟,旋轉不燙皮膚為宜,醫生用蛋在肚皮上來回滾動,時間約15~30分鐘,滾完後可將蛋打破去殼,在蛋清上能見到紫色斑點,這說明毒氣已吸出,病將愈。本法不宜於蟲積或火盛而致的大便硬結、肚子脹、肚子痛等症。

10.提風法

提風法是一種治療小兒風寒、風熱以及傷寒等疾病的外治方法。

用一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