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們一般都知道太極拳的一些基本練法, 那麼你知道太極拳的勁法有幾種嗎?分別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於太極拳的勁法, 趕緊一起跟著小編瞭解一下吧!
太極拳的勁法
掤勁:八種勁法中, 掤勁是八勁之本, 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 它是彈簧力, 又如水托舟, 如戥稱量;是知覺力, 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 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 例如, 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 若掌心由外向內纏絲則稱為捋勁, 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
捋勁:捋勁是向旁的橫力, 三分向下, 七分向後, 用時要含胸轉腰坐胯三者一致, 防止對方肩擊胯打;
擠勁:擠勁是向前推鄭之力, 擠在手背, 另手輔之, 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 兩腳抓地前弓;
按勁: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 用時須頂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
采勁: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 用時要含胸縮胯, 一般是先采後挒;
挒勁:挒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 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
肘勁:肘勁是以肘擊人, 在近身時使用, 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
靠勁:靠勁是用肩擊胯打, 貼身時使用。
太極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 特點鮮明。 它要求以靜制動, 以柔克剛, 避實就虛, 借力發力, 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 隨人則活, 由己則滯。 為此, 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 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 以作出反應。 當對方未發動前, 自己不要冒進, 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 試其虛實, 術語稱為“引手”。 一旦對方發動, 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 “彼未動, 己先動”, “後發先至”, 將對手引進, 使其失重落空, 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 乘虛而入, 全力還擊。
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 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 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
①靜心用意, 呼吸自然, 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 專心引導動作, 呼吸平穩, 深勻自然, 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 柔和緩慢, 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 不偏不倚, 動作如行雲流水, 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 圓活完整, 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 轉換圓活不滯, 同時以腰作軸, 上下相隨, 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 虛實分明, 即動作要連綿不斷, 銜接和順, 處處分清虛實, 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 剛柔相濟, 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 不浮不僵, 外柔內剛, 發勁要完整, 富有彈性, 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
頸:自然豎直, 轉動靈活, 不可緊張;
肩:平正松沉, 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 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 勁力貫注, 不可鬆軟;
胸:舒松微含, 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 稱為“拔背”, 不可弓駝;
腰:向下松沉, 旋轉靈活, 不可前弓或後挺;
脊:中正豎直, 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 不可外突, 稱為“溜臀”、“斂臀”;
胯:松正含縮, 使勁力貫注下肢, 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扎實, 彎曲合度, 轉旋輕靈, 移動平穩, 膝部松活自然, 腳掌虛實分清。
這裡要注意的是, 以上要求僅為一般性要求, 並非在太極拳運動的全過程中都要遵循。 靜態下和運動中, 引化時與發放前後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會不一樣。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 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 同時, 打拳可以活躍情緒, 對大腦起調節作用, 而且打得越是熟練, 越要“先在心, 後在身”, 專心於引導動作。 這樣長期堅持, 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 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 同時就像現在年輕人經常練習的鄭多燕減肥舞一樣, 有益身體健康, 有能夠達到減肥的效果。
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 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 加大呼吸深度, 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迴圈。 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 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 新陳代謝旺盛, 體質、機能得到增強。
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 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武禹襄的《太極拳論》開頭三句即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充分說明太極拳身法輕靈的重要意義。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
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
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結語:上文中介紹了關於太極拳的8種勁法,並分別的做了詳細的解釋,相信現在大家對此已經有所瞭解。同時,還介紹了關於太極拳的一些訓練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一起瞭解一下哦!
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武禹襄的《太極拳論》開頭三句即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充分說明太極拳身法輕靈的重要意義。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
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
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結語:上文中介紹了關於太極拳的8種勁法,並分別的做了詳細的解釋,相信現在大家對此已經有所瞭解。同時,還介紹了關於太極拳的一些訓練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一起瞭解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