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到羽毛球最帥的姿勢是什麼?朋友們肯定都會說大力殺球, 對就是大力殺球, 每當你打出大力殺球的時候, 那快感不是一般所能比擬的, 但是殺球對許多人來說就是跳起來打出去就結了, 不以為然其實真正的殺球到底是什麼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提起殺球, 那是讓人多麼心情舒暢的一件事情, 在“嘭”的一聲巨響中, 球飛速的被打了出去。 但是許多新手朋友使盡全力也打不出足夠快的球, 不是因為你的力氣不夠, 而是方法不多, 下面就為你介紹一下殺球的問題吧。
著重為大家介紹的是殺球的力量問題,
要想擊球有力, 應具備以下幾點:
(1)球拍在擊球瞬間應具有足夠大的動量 —— 這與揮拍過程有關。 這點最重要, 在球拍差異不大的情況下, 擊球是否有力, 並不是取決於絕對力量的大小, 而是取決於拍速的大小。 如果你能把球拍(擊球暫態)的速度揮得越快, 擊球就越有力。
(2)球拍擊球時的“恢復係數”要大些 —— 這與球拍、拍線有關, 以及球拍的觸球的準確性有關(擊球時球拍的觸球區域應在“甜區”)。
(3)擊球時拍面法線方向與揮拍方向的夾角越小, 擊球力量越大 —— 這與對球拍的控制有關。
先打個比方, 談談揮抽響鞭的過程:
你見過抽響鞭嗎?看看鞭子的動量傳遞過程吧。
拖動鞭子,
繼而, 鞭柄運動終止, 且在鞭繩的根部產生一個“回彎”。 “回彎”從鞭繩根部以波浪形式向鞭稍移去。 “回彎”與鞭柄之間的鞭繩停止了運動, 而“回彎”與鞭稍之間的鞭繩則繼續運動。 由於這一過程大致遵守“動量守恆”的規律, 在“回彎”向前移動時, 鞭繩參與運動的部分(品質)越來越小, 因此運動部分的運動速度越來越大, 當“回彎” 移至鞭稍時, 鞭繩參與運動的部分(品質)變得非常之小, 所以鞭稍的運動速度驚人的大。 響鞭的清脆響聲就是鞭稍處“回彎”的快速翻轉而獲得的。 從物理學的角度上說, 動量以波浪形式進行傳遞,
說說揮拍過程與抽鞭的相似之處:
可以把人體和球拍的總體視為“多節棍”或“鏈條”, 就好比是柔性的鞭繩, 從手腕到球拍就相當於鞭稍。 雖和鞭繩有異, 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擊球的發力是從腳上開始的, 蹬地跳起, 此時的人身體略呈“反弓”(因為年歲已高, 且膝關節有傷患, 動畫中FLAX跳不高, 騰空時間短, 起跳後的小腿後收做不充分, 感覺弓拉得不夠滿。 此處可看看圖3, 當小腿後收充分了, 這張弓就明顯了。 不過FLAX的動作中基本上還能感覺到有一點“反弓”)可視為鞭繩根部的回彎。 隨著轉胯、大臂的上舉(肘尖朝上、小臂在身後向下)、人體的反弓回收、大臂在肩的帶動下甩動小臂、小臂向上繼而向前揮出、當接近擊球點時,
注意:有一種誤解, 把球拍比做鞭子, 認為是象甩鞭子一樣地甩球拍。 其實, 應該是把人的軀幹、手臂以及球拍總體上視為鞭子, 球拍僅相當於鞭稍。 揮拍的過程相當於把人體的動量通過波浪式的傳遞給球拍, 翻腕擊球時相當於回彎傳遞到鞭稍, 那瞬間的拍速是很高的。
放鬆各個關鍵, 避免身體出現僵硬等症狀。 這樣能抵消許多運動的能量, 隨動量的傳遞效率就不是太高了。 要做到“放鬆”, 許多人把握得不好的地方有兩個環節:
一是握拍太緊, 這會影響到使手腕僵硬
二是手腕發力時用蠻力, 打羽球的用腕應該是“甩腕子” 而不是“掰腕子”
揮拍過程要完成動量的波浪式傳遞, 身體各部位的動作雖有先後, 但應該是連貫的。 如果做協調了, 可以使拍子獲得很大的速度, 這是擊球有力的必要條件。 鞭繩動量的波浪式傳遞依靠的就是連續而基本無阻力, 才使得效率極高。 人打球時的動量傳遞效率是比較低的。 大力殺球的揮拍過程模仿鞭子, 只是儘量爭取把動作做好, 把效率盡可能提高。
下面再說說揮拍過程與抽鞭的不同之處:
鞭繩本身是沒有動力源的, 鞭繩的動力僅僅來源於鞭竿, 只是在傳遞動量過程中, 因參與運動的部位(品質)不斷減小, 而造成末端速度非常大。
而人的軀幹、肩、大臂、小臂和手腕,既能象鞭繩那樣傳遞動量,同時這個“多節棍”的每一節,本身又都是動力源,在傳遞動量的同時還可以施以衝量。
肩、大臂、小臂和手腕的發力,相對還比較直觀,球友們容易理解些,相關文章也比較多,我這裡就不贅述了。關於軀幹的發力(即通常所說的腰腹力),如果你蠻用腰力和腹力,不僅會感覺到發不出力,而且容易疲勞甚至受傷。軀幹發力是有一定竅門的:當你引拍時,你的左肩是向上聳起的,左臂是伸向前上方的,在你需要軀幹發力前,先將左肩及左臂有意識地下壓,從而可以帶動軀幹的發力。
1、身體的動量是通過軀幹、肩、大臂、小臂和手腕逐漸過度到球拍上的;
2、保持各關節的放鬆,使身體具有類似繩索那樣的柔性,以獲得動量傳遞的高效;
3、所謂動作的正確與實施動作的連貫性很有關係,也就是說如何把發的力有效地、不間斷地、無阻力地傳遞到拍面。
4、正文中未提到,大力殺球時,手腕翻轉一般是通過肘關節制動來激勵的。如果揮拍幅度小(例如點殺),肘關節不僅需要制動,同時還需要有個回擺動作,才能保證翻腕的充分;
5、軀幹、肩、大臂、小臂和手腕不僅可以傳遞動量,同時也可在傳遞動量的同時施加衝量。
球友們在觀看高手比賽時,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況:明明看見某球手的站位在中場,當對方打來了一個快速的頭頂區平高球,不知怎麼搞的,他一轉身便到了後場,很及時地處在了一個很有利的頭頂區擊球位置和擊球姿勢,可以根據形勢任意選擇拉、殺、吊。
這裡介紹這樣一種後退步法。它的後退距離不算太遠,不必採用各種羽毛球教學書籍以及教學錄像中普遍介紹的“交叉步”和“並步”的後退步法;後退距離也不算太近,僅靠“轉身步”尚不能達到所需的後退距離。介紹的是“轉身插入墊步”的頭頂區後退步法。它是一種在高水準比賽中經常看到的實用步法。
這裡將這個步法全過程分解描述一下:
(一)站位
這裡就按常規站位開始。其實在打球過程中,如果雙方在快節奏對持時,往往在回動後兩腳在地上一頓,穩住重心,就算站位了。不一定都是要用花時間等待對方擊球才算站位。
(二)預動
預動屬於調整步法,在本例中,當對方擊球時,自己須要快速起動(啟動),但快速起動必須使自己的重心先動起來。否則,如果重心運動滯後於腳步移動,將無法使移動很好地持續下去。
左腳往左後方移動一小步(這一步不要太大),同時將身體重心往左腳上轉移。雖然步幅很小,但為下一步的蹬出起到蓄勢的作用。
(三)墊步
在右腳做轉身步而提離地面後,左腳向左後方墊一步,這一步對跑位的距離是否足夠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這一步的大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目的是要把步點找准。
墊步前的左腳作為轉身步的第一次支點,墊步落地後左腳作為轉身步的第二次支點,轉身以第二次支點繼續完成,左腳在第二次支點上繼續發力蹬出,使向後跨出的右腳即能增大步幅,又能落地堅實有力。
(四)轉身步
是整套動作中最重要的一步,以左腳第一次支點為軸,右腳蹬離地面,邊轉身邊向後收回右腳;當左腳墊步完成後,再以左腳第二次支點為支撐,大步向後跨出。在轉身步的全過程中,人的身體完成了一個“向右轉”,變為左側對網(注意:有些人在後退時不轉髖,其實是面向對手而非側向對手,這是必須要糾正的)。右腳落地後,身體的重心要立即轉移到右腳,準備單腳起跳。
(五)起跳
採用單腳起跳。起跳是個“跳轉步”,人的身體完成了一個“向左轉”,起跳時是側向對手的,在淩空擊球時,已轉至面向對手了。
(六)落地
身體下落時,左腳向左後方伸出,身體落地時靠左腳的支撐止住慣性帶來的運動趨勢,並使身體重心向前,繼而右腳落地,把握好重心,準備回動。
(七)回動
不詳述。
這種步法在初練時可能會感到重心不穩,練習時先不要急於追求步幅,可以用小步幅來嘗試,待平衡感形成後,信心加強了,再逐漸加大練習的步幅。另外,腳步要有彈性,這對快速性、步幅和身體的平衡性都會有説明的。
總結:上述為大家帶來羽毛球的扣殺技巧及步法,其實羽毛球與揮鞭子的原理不是相差的太遠,很容易理解者個問題。要學習羽毛球的殺球技巧,想在運動中找尋更多的快感,那麼你就趕緊來學習吧,相信一定能幫助到你。
而造成末端速度非常大。而人的軀幹、肩、大臂、小臂和手腕,既能象鞭繩那樣傳遞動量,同時這個“多節棍”的每一節,本身又都是動力源,在傳遞動量的同時還可以施以衝量。
肩、大臂、小臂和手腕的發力,相對還比較直觀,球友們容易理解些,相關文章也比較多,我這裡就不贅述了。關於軀幹的發力(即通常所說的腰腹力),如果你蠻用腰力和腹力,不僅會感覺到發不出力,而且容易疲勞甚至受傷。軀幹發力是有一定竅門的:當你引拍時,你的左肩是向上聳起的,左臂是伸向前上方的,在你需要軀幹發力前,先將左肩及左臂有意識地下壓,從而可以帶動軀幹的發力。
1、身體的動量是通過軀幹、肩、大臂、小臂和手腕逐漸過度到球拍上的;
2、保持各關節的放鬆,使身體具有類似繩索那樣的柔性,以獲得動量傳遞的高效;
3、所謂動作的正確與實施動作的連貫性很有關係,也就是說如何把發的力有效地、不間斷地、無阻力地傳遞到拍面。
4、正文中未提到,大力殺球時,手腕翻轉一般是通過肘關節制動來激勵的。如果揮拍幅度小(例如點殺),肘關節不僅需要制動,同時還需要有個回擺動作,才能保證翻腕的充分;
5、軀幹、肩、大臂、小臂和手腕不僅可以傳遞動量,同時也可在傳遞動量的同時施加衝量。
球友們在觀看高手比賽時,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況:明明看見某球手的站位在中場,當對方打來了一個快速的頭頂區平高球,不知怎麼搞的,他一轉身便到了後場,很及時地處在了一個很有利的頭頂區擊球位置和擊球姿勢,可以根據形勢任意選擇拉、殺、吊。
這裡介紹這樣一種後退步法。它的後退距離不算太遠,不必採用各種羽毛球教學書籍以及教學錄像中普遍介紹的“交叉步”和“並步”的後退步法;後退距離也不算太近,僅靠“轉身步”尚不能達到所需的後退距離。介紹的是“轉身插入墊步”的頭頂區後退步法。它是一種在高水準比賽中經常看到的實用步法。
這裡將這個步法全過程分解描述一下:
(一)站位
這裡就按常規站位開始。其實在打球過程中,如果雙方在快節奏對持時,往往在回動後兩腳在地上一頓,穩住重心,就算站位了。不一定都是要用花時間等待對方擊球才算站位。
(二)預動
預動屬於調整步法,在本例中,當對方擊球時,自己須要快速起動(啟動),但快速起動必須使自己的重心先動起來。否則,如果重心運動滯後於腳步移動,將無法使移動很好地持續下去。
左腳往左後方移動一小步(這一步不要太大),同時將身體重心往左腳上轉移。雖然步幅很小,但為下一步的蹬出起到蓄勢的作用。
(三)墊步
在右腳做轉身步而提離地面後,左腳向左後方墊一步,這一步對跑位的距離是否足夠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這一步的大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目的是要把步點找准。
墊步前的左腳作為轉身步的第一次支點,墊步落地後左腳作為轉身步的第二次支點,轉身以第二次支點繼續完成,左腳在第二次支點上繼續發力蹬出,使向後跨出的右腳即能增大步幅,又能落地堅實有力。
(四)轉身步
是整套動作中最重要的一步,以左腳第一次支點為軸,右腳蹬離地面,邊轉身邊向後收回右腳;當左腳墊步完成後,再以左腳第二次支點為支撐,大步向後跨出。在轉身步的全過程中,人的身體完成了一個“向右轉”,變為左側對網(注意:有些人在後退時不轉髖,其實是面向對手而非側向對手,這是必須要糾正的)。右腳落地後,身體的重心要立即轉移到右腳,準備單腳起跳。
(五)起跳
採用單腳起跳。起跳是個“跳轉步”,人的身體完成了一個“向左轉”,起跳時是側向對手的,在淩空擊球時,已轉至面向對手了。
(六)落地
身體下落時,左腳向左後方伸出,身體落地時靠左腳的支撐止住慣性帶來的運動趨勢,並使身體重心向前,繼而右腳落地,把握好重心,準備回動。
(七)回動
不詳述。
這種步法在初練時可能會感到重心不穩,練習時先不要急於追求步幅,可以用小步幅來嘗試,待平衡感形成後,信心加強了,再逐漸加大練習的步幅。另外,腳步要有彈性,這對快速性、步幅和身體的平衡性都會有説明的。
總結:上述為大家帶來羽毛球的扣殺技巧及步法,其實羽毛球與揮鞭子的原理不是相差的太遠,很容易理解者個問題。要學習羽毛球的殺球技巧,想在運動中找尋更多的快感,那麼你就趕緊來學習吧,相信一定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