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靈樞》選錄之邪氣藏府病形第四(2)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 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 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 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 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 淺內而疾發針, 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 無出其血;刺滑者, 疾發針而淺內之, 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 必中其脈, 隨其逆順而久留之, 必先按而循之, 已發針, 疾按其痛, 無令其血出, 以和其脈;諸小者, 陰陽形氣俱不足, 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 榮、俞所人為合, 令何道從入, 入安連過, 願聞其故。

岐伯答曰:脈之別人於內,

屬於府者也。

黃帝曰:榮俞與台, 各有名乎?

岐伯答日:榮輸治外經, 合治內府。

黃帝曰:治內府奈何?

岐伯曰:取之於合。

黃帝曰:舍各有名乎?

歧伯答曰:胃台於三裡, 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 小腸合人於巨虛下廉, 三焦合人于委陽, 膀胱合入於委中央, 膽合人于陽陵泉。

黃帝曰:取之奈何?

岐伯答曰:取之三裡者, 低跗取之;巨虛者, 舉足取之;委陽者, 屈伸而索之;委中者, 屈而取之;陽陵泉者, 正膝予之齊下, 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 揄申而從之。

黃帝曰:願聞六府之病。

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 血絡血者手陽明病, 面跗之上豎陷者, 足陽明病, 此胃脈也。 大腸病者, 腸中切痛, 而鳴濯濯。 冬日重感於寒即泄, 當臍而痛, 不能久立, 與胃同候,

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 腹膜脹, 胃脘當心面痛, 上肢兩脅, 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取之三裡也。 小腸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時窘之後, 當耳前熱, 若寒甚, 若獨肩上熱甚, 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若脈陷者, 此其候也。 手太陽病也, 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 腹氣滿, 小腹尤堅,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則血留, 即為脹。 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 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 亦見於脈, 取委陽。 膀胱病者, 小腹偏腫面痛, 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熱, 若脈陷, 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 若脈陷, 取委中央。 膽病者, 善太息, 口苦, 嘔宿汁, 心下淡淡, 恐人將捕之, 嗌中蚧研然數唾。 在足少陽之本未, 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炙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

岐伯答曰:刺此者,

必中氣穴, 無中肉節。 中氣穴, 則針游於巷;中肉節, 即皮膚痛;補瀉反, 則病益篤。 中筋則筋緩, 邪氣不出, 與其其相搏亂而不去, 反還內著。 用針不審, 以順為逆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