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哪兒不懂”不如“懂到哪兒”

家長會後, 班主任把楚女士請進辦公室, 給她看了幾份她女兒的考試答卷。

楚女士見到女兒的考試答卷上, 通篇都是“紅杠杠”, 那是老師用紅筆標出的答錯所在。 仔細再看, 不少“紅杠杠”竟然劃在經她輔導過的題型上。 這一下, 楚女士傻了眼:明明女兒在做作業時, 經過她的輔導、解釋, 已經弄明白了的問題, 怎麼到考試的時候, 又犯迷糊了?

班主任指出, 自從升上小學五年級後, 她女兒學習成績不斷下降, 對學習不求甚解, 囑咐楚女士務必督促孩子把每天的學習內容弄通弄懂, 千萬不可以囫圇吞棗。

楚女士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要說督促孩子學習, 她可是盡心盡力的, 往日輔導女兒做作業的情形歷歷在目——

女兒做作業遇上疑難, 抱著課本來說“不懂”。 每當這時, 她就算再忙, 也不敢有一絲怠慢, 立馬放下手中的活計, 問女兒“哪兒不懂”, 再一五一十耐心地教女兒, 有時還邊說邊寫, 最後把答案也寫了出來。 每次經她指點之後, 女兒都能“疑惑”而來, “釋惑”而去。 愛撒嬌的女兒, 時常喜形於色地摟著她稱讚“媽媽真棒!”

既然如此, 考試時女兒竟然還會在類似的問題上出錯, 原因何在?

點評:孩子做作業時出現疑難, 家長對其一五一十地“教”, 對於問題的解決、答案的找出, 的確是立竿見影。 孩子聽明白了, 作業立馬完成, 當然皆大歡喜, 父母孩子都滿意。

然而, 這種“教者滔滔講解, 學者默默聆聽”的答疑方式, 只教孩子“知其然”, 較少觸及“知其所以然”, 留在孩子腦中的印象只是事理的表面, 孩子不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旦稍作變換, 仍然有可能在類似的問題上出錯。

這就是班主任所批評的“不求甚解”和“囫圇吞棗”的原因所在。

如果能把“哪兒不懂”的反問, 換成“懂到哪兒”, 那就別有洞天了, 孩子就會由聆聽的一方變為在家長引導啟迪下思考的一方, “自奮其力, 自致其知”。

孩子有孩子的推理模式。 當被家長問及“懂到哪兒”時, 他們會很自然地從起點出發, 按順序思考, 一直追憶到不瞭解、不理解的地方停頓。 這麼一來, 孩子無形中就把所學的基礎知識, 進行了一次概括性的複習,

往往由之而頓悟, 撤回提問, 徑直回到書桌, 自己獨立把問題解答出來。 即使仍然不明白, 經過思考, 亦能找到問題的癥結, 此時父母稍加提示, 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同時, 父母亦可以從孩子“懂到哪兒”的過程, 洞悉孩子對問題的瞭解程度, 發現孩子的思考是否合理, 或者哪裡是孩子無法理解的地方, 引導孩子思考, 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 這個過程, 最好是設置若干提問, 啟發孩子的思路, 誘導孩子層層深入, 猶如剝筍衣, 一層一層地剝, 最終出現筍心。

這方法之所以有效, 是因為調動了孩子的思維積極性, 倘若孩子被動地聆聽解說, 難免陷入思維懶散, 樂於只“知其然”, 而懶於去探究“其所以然”。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