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 秋宜下。
凡可下者, 以湯勝丸散, 中病便止, 不必盡三服。
陽明病, 發熱汗多者, 急下之, 屬大柴胡湯。
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幹者, 急下之, 屬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 腹滿不大便者, 急下之, 屬承氣湯證。
少陰病, 下利清水, 色青者, 心下必痛, 口乾燥者, 可下之, 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
下利, 三部脈皆平, 按其心下堅者, 可下之, 屬承氣湯證。
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 脈不負者為順, 負者失也。 互相克賊為負。
滑而數者, 有宿食, 當下之, 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
傷寒後脈沉, 沉為內實, 下之解, 屬大柴胡湯證。
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脈雙弦遲, 心下堅, 脈大而緊者, 陽中有陰, 可下之, 屬承氣湯證。
結胸者, 項亦強, 如柔痓狀, 下之即和。
病者無表裡證, 發熱七、八日, 雖脈浮數, 可下之, 屬大柴胡湯證。
太陽病六、七日, 表證續在, 其脈微沉, 反不結胸, 其人發狂, 此熱在下焦, 少腹當堅而滿, 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 以太陽隨經, 瘀熱在裡故也, 屬抵當湯。
太陽病, 身黃, 其脈沉結, 少腹堅, 小便不利, 為無血;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證諦。 屬抵當湯證。
傷寒有熱而少腹滿, 應小便不利, 而反利者, 此為血,
陽明病, 發熱而汗出, 此為熱越, 不能發黃, 但頭汗出, 其身無熱, 齊頸而還, 小便不利, 渴引水漿, 此為瘀熱在裡, 身必發黃, 屬茵陳蒿湯。
陽明證, 其人喜忘, 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 雖堅大便必黑, 屬抵當湯證。 汗出而譫語, 有躁屎在胃中, 此風也。 過經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 語言亂, 以表虛裡實故也。 下之則愈, 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
病者煩熱, 汗出即解, 複如瘧狀, 日晡所發者, 屬陽明。 脈實者, 當下之, 屬大柴胡湯, 承氣湯證。
陽明病, 譫語, 有潮熱, 而反不能食者, 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 但堅耳, 屬承氣湯證。
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 表解, 乃可攻之。 其人縶縶汗出, 發作有時, 頭痛, 心下痞堅滿, 引脅下痛, 嘔則短氣, 汗出不惡寒,
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即愈。 其外未解,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外解, 小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屬桃仁承氣湯。
傷寒七、八日, 身黃如橘, 小便不利, 少腹微滿, 屬茵陳蒿湯證。
傷寒十餘日, 熱結在裡, 複往來寒熱, 屬大柴胡湯證。
但結胸, 無大熱, 此為水結在胸脅, 頭微汗出, 與大陷胸湯。
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其脈沉緊, 心下痛, 按之如石堅, 與大陷胸湯。
陽明病, 其人汗多, 津液外出, 胃中燥, 大便必堅, 堅者必譫語, 屬承氣湯證。
陽明病, 不吐下而心煩者, 可與承氣湯。
陽明病, 其脈遲, 雖汗出而不惡寒, 其體必重, 短氣腹滿而喘, 有潮熱, 如此者, 其外為解, 可攻其裡。 若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堅, 屬承氣湯,
陽明病, 譫語, 發潮熱, 其脈滑疾, 如此者, 屬承氣湯。 因與承氣湯一升, 腹中轉矢氣者, 複與一升;如不轉矢氣者, 勿更與之。 明日又不大便, 脈反微澀者, 此為裡虛, 為難治, 不可更與承氣湯。
二陽並病, 太陽證罷, 但發潮熱, 手足縶汗出, 大便難而譫語者, 下之愈, 屬承氣湯證。
病人小便不利, 大便乍難乍易, 時有微熱, 喘冒不能臥者, 有燥屎也, 屬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