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不可水證第十四

發汗後, 飲水多者, 必喘。 以水灌之, 亦喘。

傷寒, 大吐、大下之, 極虛, 複極汗者, 其人外氣怫鬱, 複與之水, 以發其汗, 因得噦, 所以然者, 胃中寒冷故也。

陽明病, 潮熱, 微堅, 可與承氣湯。 不堅, 勿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尿, 欲知之法, 可與小承氣湯。 若腹中不轉矢氣者, 此為但頭堅後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腹滿, 不能食, 欲飲水者, 即噦。

陽明病, 若胃中虛冷, 其人不能食, 飲水即噦。

下利, 其脈浮大, 此為虛, 以強下之故也。 設脈浮革, 因而腸鳴, 當溫之, 與水即噦。

病在陽, 當以汗解, 而反以水噀之, 若灌之, 其熱卻不得去, 益煩, 皮上粟起,

意欲飲水, 反而不渴, 宜文蛤散。 若不差, 與五苓散。 若寒實結胸, 無熱證者, 與三物小陷胸湯, 白散亦可。 身熱皮栗不解, 欲引衣自覆, 若以水噀之洗之, 益令熱卻不得出。 當汗而不汗, 即煩。 假令汗出已, 腹中痛, 與芍藥三兩, 如上法。

寸口脈浮大, 醫反下之, 此為大逆。 浮即無血, 大即為寒, 寒氣相搏, 即為腸鳴, 醫乃不知, 而反飲水, 令汗大出, 水得寒氣, 冷必相搏, 其人即。

寸口脈濡而弱, 濡即惡寒, 弱即發熱, 濡弱相搏, 髒氣衰微, 胸中苦煩, 此非結熱。 而反薄居水漬布冷銚貼之, 陽氣遂微, 諸腑無所依, 陰脈凝聚, 結在心下, 而不肯移, 胃中虛冷, 水穀不化, 小便縱通, 複不能多, 微則可救, 聚寒心下, 當奈何也。

脈經》目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