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脈經》脈經卷第八 平嘔吐噦下利脈證第十四

嘔而脈弱, 小便複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 難治。

趺陽脈浮者, 胃氣虛, 寒氣在上, 暖氣在下, 三氣並爭, 但出不入, 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而死, 寬緩即瘥。

夫嘔家有癰膿者, 不可治嘔, 膿儘自愈。

先嘔卻渴者, 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 為水停心下, 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 今反不渴者, 以心下有支飲也。

問曰:病人脈數, 數為熱, 當消穀引食, 而反吐者, 何也?師曰:以發其汗, 令陽微, 膈氣虛, 脈乃數, 數為客熱, 不能消穀, 胃中虛冷, 故吐也。

陽緊陰數, 其人食已即吐, 陽浮而數亦為吐。

寸緊尺澀, 其人胸滿, 不能食而吐, 吐止者為下之, 故不能食。

設言未止者, 此為胃反, 故尺為之微澀也。

寸口脈緊而芤, 緊則為寒, 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 脈為陰結而遲, 其人則噎。 關上脈數, 其人則吐。

脈弦者, 虛也。 胃氣無餘, 朝食暮吐, 變為胃反, 寒在於上, 醫反下之, 今脈反弦, 故名曰虛。

趺陽脈微而澀, 微則下利, 澀則吐逆, 穀不得入也。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無氣, 無氣則榮虛, 榮虛則血不足, 血不足則胸中冷。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為虛, 澀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 暮食朝吐, 暮食朝吐, 宿穀不化, 名曰胃反。 脈緊而澀, 其病難治。

夫吐家, 脈來形狀如新臥起。

病人欲吐者, 不可下之。

嘔吐而病在膈上, 後思水者, 解, 急與之。 思水者, 豬苓散主之。

噦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即愈。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 手足寒, 上氣, 腳宿。

五臟氣絕於內者, 下利不禁, 下甚者, 手足不仁。

下利, 脈沉弦者, 下重;若脈大者, 為未止;脈微弱數者, 為欲自止, 雖發熱不死。

脈滑, 按之虛絕者, 其人必下利。

下利, 有微熱, 其人渴, 脈弱者, 今自愈。

下利, 脈數, 若微發熱, 汗自出者, 自愈。 設脈複緊, 為未解。

下利, 寸脈反浮數, 尺中自澀, 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 手足厥, 無脈, 灸之不溫, 基脈不還, 反微喘者, 死。

少陰負趺陽者, 為順也。

下利, 脈數而浮者, 今自愈。 設不差, 其人必清膿血, 以有熱故也。

下利後, 脈絕, 手足厥冷, 卒時脈還, 手足溫者, 生;脈不還者, 死。

下利, 脈反弦, 發熱身汗者, 自愈。

下利氣者, 當利其小便。

下利清穀,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脹滿。 其髒寒者, 當溫之。

下利, 脈沉而遲,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熱。

下利清谷, 必郁冒,

汗出而解, 其人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 下虛故也。

下利, 腹脹滿, 身體疼痛, 先溫其裡, 乃攻其表。

下利, 脈遲而滑者, 實也。 利未欲止, 當下之。

下利, 脈反滑者, 當有所去, 下乃愈。

下利差, 至其年、月、日、時復發, 此為病不盡, 當複下之。

下利而譫語者, 為有躁屎也, 宜下之。

下利而腹痛滿, 為寒實, 當下之。

下利, 腹中堅者, 當下之。

下利後更煩, 按其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下利後, 脈三部皆平, 按其心下堅者, 可下之。

下利, 脈浮大者, 虛也, 以強下之故也。 設脈浮革, 因爾腸鳴, 當溫之。

病者痿黃, 躁而不渴, 胃中寒實, 而下利不止者, 死。

夫風寒下者, 不可下之。 下之後, 心下堅痛。 脈遲者, 為寒, 但當溫之。

脈沉緊, 下之亦然。 脈大浮弦, 下之當已。

脈經》目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