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 又稱小兒腦性癱瘓, 是指從受孕開始到嬰兒期, 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缺氧、外傷、感染等原因所導致的神經細胞受損)和發育缺陷所致的以姿勢和運動功能障礙(失語、走路不穩)為主的綜合征。 那麼小兒腦癱有哪些症狀?
小兒腦癱的症狀
1、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後, 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 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症, 小兒出生時窒息, 早產兒, 嚴重黃疸, 小兒出生後顱內出血等。
2、小兒出生後哺喂困難, 如吸吮無力, 哭聲弱或多哭, 易受驚嚇。
3、過分安靜, 主動運動少。
4、運動發育落後。 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
5、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 如雙手屈指內收, 雙拳緊握, 前臂內旋, 頭頸後仰等。
治療小兒腦癱的方法有哪些
一、腦癱治療可以採用精細動作訓練: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 提高患兒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 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 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 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 精細動作訓練可幫助患者手腦並用, 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二、上下樓梯也可以進行腦癱的治療: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杆, 一手拉大人手, 以維持平衡, 逐漸讓他脫離成人的支持,
三、腦癱的治療還可以進行拉物站起訓練:家長拉腦癱兒一隻手, 使他從座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 然後再讓他站起來。 孩子抓住小床欄杆時家長把雙手放在其腋下支撐站立, 逐漸減少幫助, 讓孩子學會保持平衡。
四、行走鍛煉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腦癱治療常識:腦癱患兒學走路的關鍵是學會移動身體重心, 並保持平衡, 家長先拉著患兒雙手逐漸走路, 然後過渡到拉一隻手, 直至患兒獨立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