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脈象變動之病理方面認識(四)

從預後(生死)脈中亦反映出對病機的關係, 例如《內經》於脈是最重胃氣, 認為無胃氣的脈是死脈, 凡季節脈與五臟脈、六經脈等無胃氣即是死脈, 換句話說就是失去柔和和過分刻露的有關脈象, 例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等等, 這實際上是個脈形程度變化問題。 亦有從脈的盛虛至數的程度變化以定死證的。 如《內經》一再提出的人迎、脈口盛大躁數等情況, 以分證的輕重位置的方法, 至其極端名為關或格則為死證。

又代脈若干動一止幾髒無氣的說法, 亦是結合程度的。 有時亦因為疾病的傳化而成死證。

如《素問·玉機其髒論》說:“五臟受氣於其所生, 傳之於其所勝, 氣舍於其所生, 死於其所不勝, 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 此言氣之逆行也, 故死。 ”例如:“肝受氣於心, 傳之於脾, 氣舍於腎, 至肺而死。 ”等等。 結合病證以論脈主死證之處亦很多, 如《素問·三部九候論》:“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 與眾髒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九候之脈, 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動, 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 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病風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脈乍疏乍數, 乍遲乍疾者, 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又如《素問-評熱病論》有:“黃帝問日:有病溫者, 汗出輒複熱, 而脈躁疾, 不為汗衰, 狂言不能食, 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 交者死也。 帝日:願聞其說:岐伯日:人所以汗出者, 皆生於谷, 穀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卻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複熱者, 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複熱者, 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病而留者, 其壽可立而傾也。 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燥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 此不勝其病也, 其死明矣。 狂言是失志, 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 不見一生, 雖愈必死也。 ”通過病機的分析, 以證明其為死證。

《難經·十七難》:“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 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 而反得脾脈浮短而澀者, 死也。 病若開目而渴, 心下牢者, 脈當得緊實而數, 而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複鼽衄血者脈當沉細, 而反浮丈而牢者死也。 病若讒言妄語, 身當有熱, 脈當洪大, 而反手足厥冷, 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脫而泄者, 脈當微細而澀, 及緊大而滑者死也。 ”是用對比的方法從病機上辨生死的, 仲景書一般是通過辨證得出病機及死證的認識的。 例如《傷寒論·辨脈法》:“脈浮而洪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 水漿不下, 形體不仁, 乍靜乍亂, 此為命絕也。 ”浮洪脈並不是死脈, 但在這樣的證候下浮洪就是死脈, 這充分反應了辨證和病理機制的意義。 又:“傷寒咳逆上氣,

其脈散者死, 謂其形損故也。 ”散固然是嚴重變化的脈, 但是否主死亦還是要通過與證的結合分析的, 有時亦結合治法提出死脈。 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結胸證其脈浮大者, 不可下, 下之則死。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少陰病四逆, 惡寒而身躇, 脈不至, 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 但欲臥, 汗出不煩自欲吐, 至五, 六日自利, 複煩躁, 不得臥寐者死。 ”《傷寒論·辨厥陰脈證並治第十二》:“傷寒六七日, 脈微, 手足厥冷, 煩躁, 灸厥陰, 厥不還者死。 ”“下利, 手足厥冷, 無脈者, 灸之不溫, 若脈不還, 反微喘者死。 ”“傷寒下利, 日十餘行, 脈反實者死。 ”都是通過脈證以及治療反應以分析病機論斷生死的。 《金匱要略》中亦有類似的條文。
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脈得諸沉, 當責有水, 身體腫重, 水病脈出者死。 ”以脈證相比得其病機與定其為死證。

如《金匱要略,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夫吐血, 咳逆上氣, 其脈數而有熱, 不得臥者死。 ”我們認為古人預後中的所謂死, 應當是預後極不佳之意, 不都是絕對要死的。 《難經》對損至脈從死進一步還有命絕。 可見所謂死是有很大可能的, 但不一定是絕對的。 在仲景書中還提到不少“難治”的問題, 這也是個由可治證到難治證、死證的一個過程。 在《傷寒論》中提到不少難治的證是如所周知的, 就不贅引了, 在《金匱要略》中亦有類似的條文。

例如《金匱要略·瞘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第十七》:“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日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等等。

通過以上對古脈法的引證分析可以說明當時脈與病證是一個系列,在診斷辨證定治法,測預後等方面系統性很強。在平脈辨證的方法原則下取得的病理機制,既具非常嚴格的原則又很機動靈活,充分反映出脈診在病機上的作用。

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日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等等。

通過以上對古脈法的引證分析可以說明當時脈與病證是一個系列,在診斷辨證定治法,測預後等方面系統性很強。在平脈辨證的方法原則下取得的病理機制,既具非常嚴格的原則又很機動靈活,充分反映出脈診在病機上的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