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寸口脈臟腑分屬的淵源

寸口脈臟腑分屬導源於《內經》, 有四段經文可據。 《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 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 尺裡以候腹。 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 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 內以候脾。 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 內以候膻中。 ”《素問·三部九候論》:“帝日:何謂三部?岐伯日:有下部, 有中部, 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 有天有地有人也。 ……中部天, 手太陰也;……”《素問·五臟別論》:“帝日: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日:胃者, 水穀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人口, 藏於胃, 以養五臟氣。 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 皆出於胃, 變見於氣口。

”《素問·經脈別論》:“食氣人胃, 濁氣歸心, 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 ……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

後世醫家對《脈要精微論》引文, 有兩種不同意見, 一是認為本節為寸口脈寸關尺三部診法。 如馬蒔說:“此言臟腑之脈, 見之於各部者如此。 尺內者, 左右尺部也, ……附而上之, 乃關脈也, ……附而上之, 即寸部也……”另一認為本節是尺膚診法, 本文所說的“尺”, 是指尺膚而言, 如王冰注雲:“尺內, 謂尺澤之內也……”丹渡元簡說:“……此即診尺膚之部位。 ”《素問·平人氣象論》:“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 尺寒脈細, 謂之後泄。 ……明是尺即謂臂內一尺之部分, 而決非寸關尺之尺也。 ”關於《三部九候論》後世認為是古代脈診之遍診法, 藉切十二經之動脈, 以診五臟六腑之氣;其中“中部天,

手太陰也”。 即寸口脈。 故有人以此篇為《內經》中脈分臟腑之先導。

我們認為《內經》中有尺寸之記載, 確未有寸關尺三部脈的記載。 上述四段引文, 《脈要精微論》中提示尺內這一部位, 可分三段配候臟腑。 《二部九候論》中之三部, 非指寸口脈寸關尺三部, 但提示十二經之動脈處, 可診候五臟六腑之氣;尤其是中部天, 手太陰脈動以候肺氣。 “五臟別論”中更提示五臟六腑之氣, 正常與否, 皆可於氣口部位測知。 而“經脈別論”從生理方面論述了肺朝百脈, 氣口部位之脈動, 可診臟腑之氣, 以決死生。 因此, 《內經》所載, 不無承前啟後之淵源。

寸口脈臟腑分屬確立於《難經》, 有三段經文以據。 《一難》:“十二經皆有動脈, 獨取寸口, 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謂也?”《二難》:“……尺寸者, 脈之大要會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 陰之所治也。 從關至魚際是寸內, 陽之所治也。 ……”《十八難》:“脈有三部, 部有四經, 手有太陰陽明, 足有太陽少陰。 ……三部者, 寸關尺也, 九候者, 浮中沉也……”寸口脈分候臟腑推廣於《脈經》。 《脈經·卷一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順逆》一節之首, 即引《脈法贊》雲:“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腎與命門俱出尺部。 ”後世廣為流傳, 直至今日, 仍為臨床所慣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