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脈象之散脈

散脈屬於單因素韻脈象。 它主要表現為脈體散漫, 由於散漫的關係亦就具有變大的情況但不是絕對的。 譬如本來脈體細, 現在出現了散象那亦表現不出比正常脈大來, 因此對散脈的大應當具體分析, 對於脈學書提出的散有大的這個條件, 不可以辭害義。 質言之, 散脈不是散漫和大的綜合體, 而是由於散漫在很多情況下表現出脈體較正常為大, 如此而已。

在《脈經》以前, 散一般不見得都屬於病脈。 在正常人中散是描寫那種較為鬆散不緊張的脈。 例如《索問·脈要精微論》中說:“心脈搏而長, 當病舌卷不能言,

其軟而散者, 當消環自己。 肺脈搏堅而長, 當病唾血, 其軟而散者, 當病灌汗, 至令不復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 色不青, 當病墜若搏, 因血在肋下, 令人喘逆, 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 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人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 當病折髀, 其軟而散者, 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 其色黃, 當病少氣, 其軟而數色不澤者, 當病足珩腫, 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 其色黃而赤者, 當病折腰, 其軟而散者, 當病少血, 至今不復也。 ”說明既可以是病脈亦可以是病癒轉為正常之脈。 在季節脈上亦表現出這一點, 如《索問·玉機真髒論》中說:“秋脈如浮, 秋脈者, 肺也, 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其氣來, 輕虛以浮, 來急去數, 故日浮……”數可以是秋季正常脈中的一個條件,
但過分渙散, 不但是病脈還可以是死脈。 如《素問·大奇論》說:“脈至如散葉, 是肝氣予虛也, 木葉落而死。 ”《難經》亦有將散列人正常脈的記載, 《難經·第四難》:“……心肺俱浮, 何以別之?然, 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短澀者, 肺也……”屬於病脈性質的散脈脈形見於《脈經》:“大而散, 散者氣實血虛, 有表無裡。 ”散的特徵就是個“散”字, 《脈經》之說, 可謂要言不煩。

崔氏《脈訣》說:“渙漫不收, 其脈為散。 ”亦簡潔明瞭。 後之作者如《診家樞要》說:“散, 不聚也。 有陽無陰, 按之滿指, 散而不聚, 來去不明, 漫無根柢。 ”《外科精義》說:“散脈之診, 似浮而散, 按之則散而欲去, 舉之則大而無力。 ”《脈語》說:“散, 脈來渙散不聚, 日散。 ”《四診心法》說:“浮而不斂。 ”《醫宗金鑒》說:“浮、中、沉三部極無力,

按之且大, 渙漫不收, 謂之散脈。 ”《醫醇剩義》說:“散脈無定, 渙而不收, 元氣將敗, 如水浮漚。 ”《醫悟》說:“散則渙散無定。 ”《脈如》說:“散脈舉之浮散, 按之則無, 去來不明, 漫無根蒂。 ”雖然“無定”、“不明”之說, 不無語病, 但都說出了散脈的性質和條件。

另外, 《新著四言脈訣》亦說:“虛極則散, 渙漫不收。 ”舒詔《辨脈篇》:“虛甚為散。 ”《醫學宴在易》:“浮而虛甚。 ”等亦都可供參考。 周學海氏對散脈的理解和描述很切當。 他說:“只是形體寬泛而兩邊不斂, 渾渾不清耳。 ”形體寬泛就很可能較平時為大, “兩邊不斂”一語可謂形神兼備, 至於渾渾不清, 不過是對兩邊不斂的一種補充和指感的描述, 既然兩邊不收斂則指下當然摸不到很清楚的邊緣, 這與弦緊等脈管張力增強的情況是正相反的。

散是張力極低的脈指下有脈管與兩側組織融合的感覺。 《醫碥》說:“大而盛於浮分名洪, 大而散漫滲開, 脈與肉無界限名散。 脈形本圓斂, 今散漫不收, 蓋虛甚而四散若也。 ”這就非常清楚了。 《脈裡求真》叉提出一些形象的解釋多數亦較合理可供參考。 “散則舉之散漫, 按之無有, 或如吹毛, 或如散葉, 或如懸雍, 或如羹上肥, 或如火薪然, 來去不明, 根蒂無有。 ”予嘗見真元不足, 肝木有餘者其脈中央一線緊細, 而兩旁散漫, 病屑不治, 亦不可不知也, 因附記於此。 ”散兼緊細有力, 屬於變例。 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 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驗體會, 擬訂散脈的傳統形式的脈象指標為:

1、散脈屬於單因素脈象。

2、散脈脈形渙漫故往往較大,

散漫滲開兩邊不斂界限不清。

3、古人有如風吹毛, 如散葉、懸雍、羹上肥、火薪燃等形象比喻, 可供參考。

4、散脈可以與有關脈象結合而構成兼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