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脈亦是單因素並具有獨立意義的一種脈象。 沉脈位置深, 浮沉二脈反映脈象深淺不同的位置, 當然還有一個中, 但中不是病脈。 沉脈出現於醫籍亦最早, 在《內經》中屢見, 又常常浮、沉、大、小、滑、澀並列為主要脈象。
在早期的《內經》、《難經》等書, 沉與石常常並稱, 做為形容脈象的互用字, 後來除去在“季節脈”中用“冬石”這個提法外, 一般就不用石字了。 “如石投水”作為形容脈體在下又有下沉趨勢的客觀描述方法, 後世倒是經常使用的。 《內經》、《難經》雖然經常提到沉脈在季節脈中冬季主要使用“石”來形容, 但對它的脈形描述卻有時不甚顯豁。
康應辰《醫學探髓》說:“沉脈亦以部位言。 ”所以說沉脈的含義, 只是脈的部位, 而不應當含有其它性質, 這是沉脈的定義和界說。 如果在其中加入其它素質則必將引起概念混亂, 界限不清等問題, 不但影響沉脈指標的標準性, 還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的產生。
通過歷代脈學書籍對沉脈的解釋, 我們可以看出《脈經》提出的:“舉之不足, 按之有餘”與浮脈的論述恰恰相反, 以說明其脈位深在, 故爾最為合理。 王叔和此說得到後來的最廣泛的支持和採用。 例如:《千金方》、《活人書》、《察病指南》、《脈訣刊誤》、《脈訣指掌》、《難經集注》、《太索脈秘訣》、《脈訣匯辨》、《醫燈續焰》、《診家正眼》、《四診抉微》、《脈訣啟悟注釋》、《脈法統宗》等書均引載了這八個字,
從指法上講,亦有不少論述。大抵是要求重取。《脈經》說:“一日重按乃得。”《千金方》亦引用了這一說解。《察病指南》亦說:“重按乃得。”《診家樞要》說:“重手乃得。”其他脈學諸書如《脈訣刊誤》、《傷寒六書》、《太素脈秘訣》、《瀕湖脈學》、《壽世保元》、《景嶽壘書》、《通雅脈考》、《醫宗說約》、《四明心法》、《醫燈續焰》、《醫宗必讀》、《診宗三昧》、《醫單真傳》、《四診抉微》、《脈確》、《沈氏尊生書》、《脈法統宗》、舒詔《辨脈篇》、《三指禪》、《脈理求真》、《醫醇剩義》、《醫悟》、《醫學探驪》、《醫學實在易》、《診脈三十二辨》等書都有重手之說。文字雖不完全相同,但意思卻與《脈經》“重按之乃得”一致。其中個別的亦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景嶽全書》說:“輕手不見,重取乃得。”《通雅,脈考》說:“輕舉則無,重按乃得。”《四明心法》說:“輕按之則無,重按之則有。”都有將輕重絕對起來之弊。當然,沉脈強調重手取之是對的,但絕對化了就與“舉之不足,按之有餘”產生了某種矛盾,既對脈位的說明沒有特殊的長處,又湮沒了脈勢,所以這類說法是有流弊的。對比《醫燈續焰》說得較好:“非重按不可得,更有深深在下之勢,《脈經》所謂‘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者是也。”將重手指法所得的不只是脈位,更強較脈勢,並將重手這個具體指法與“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這一高度概括、神理兼到的經典說法結合了起來,這就使重手指法這一技術性的方法取得正確的解釋而無流弊。
對於沉脈,古人亦有客觀形象的比喻。由於《內經》、《難經》有“石”的這一稱謂,所以後人往往以“如石投水”等詞彙來形容沉脈。這是因為“如石投水”既有了“石”的形象,又有向下沉潛的脈勢和到了底部才更加明顯重實的脈位脈形的反映。例如《太素脈秘訣》、《瀕湖脈學》都說是“如石投水,必極其底”。《診脈三十二辨》“其”作“於”。《脈訣匯辨》說:“如水投石。”《新著四言脈訣》、《診家正眼》、《脈訣啟悟注釋》如之。《醫家真傳》作“如石下沉。”《四診抉微》說:“如水投石,必極其底”。《脈法統宗》說:“如石墜水。”《三指禪》引楊氏說:“如石沉水底。”《脈如》說:“如石沉水,必極其底。”文字雖或有小的出人,意思是相同的。對沉脈的形象描述還有《脈訣》的“狀如爛綿”,這個說法《外科精義》曾引用,但這種譬喻不恰當,《脈訣刊誤》曾做了批判分析說-:“爛綿乃弱脈,非沉也。”這種指正是對的。《瀕湖脈學》引楊氏作:“如綿裹砂,內剛外柔。”較為合理,《四診抉微》與《診脈三十二辨》都引用了此說。《脈如》只引用了”外柔內剛”。
另外,《脈法統宗》在“如石墜水”之下又說:“如水罩沙。”亦可備參考。歷代脈學書亦有對沉脈脈形的一些片面、錯誤、詞費及過於簡單的說法。除前面提到《脈訣》的“狀如爛綿”以外,如《脈訣》說:“尋之似有,舉之全無。”這將沉脈說成是微渺難尋的了。受其影響,《崔氏脈訣》於是又有“隱隱約約,微渺難尋”之說,將一個常見的脈位弄成不清不白的了。《脈訣》又有“緩度三關”之說,沉是個脈位問題,緩是個頻率問題,二者相混,概念不清。《診宗三昧》說:“舉指減少,更按益力,縱之不即應指。“縱之不即應指,其意是略抬手指即可以摸不到脈搏跳動,想以此來進一步講清楚沉脈,但張氏前而還有“輕取不應,重按乃得”等語,沉脈的脈形本來可以算是說明的了,最後加上這句“縱之不即應指”,很容易造成與戢止的脈相混,實際是多餘而易生誤解的。從《醫學心悟》只以“沉,不浮也”解脈,其弊亦與解浮脈等,造語過簡,不解決問題。《脈如》說:“按之愈實”,有與實相混之弊。至於劉純在《醫經小學》中的:“沉舉都無按有餘”,受七言韻語的影響,不但遷就形式,語意不明,而且“以辭害意”了。
此外古人對浮沉二脈還有些比喻,如浮脈法天,沉脈法地;浮象火炎上,沉象水潤下等等,過於抽象,對脈理或有說明意義,而對於脈形則實際意義不大。浮沉二脈從《內經》起就是“對舉”的,實際含有中,中是正常脈,故不具論。但《難經》於浮、中、沉三級的分訣以外,由於《難經》主張浮沉分級法以候五臟,故爾在第五難中有五級的分法:“然缸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 ”《診象正眼》說:“沉行筋骨。”《四診抉微》亦說:“沉行筋骨。”《醫宗金鑒》亦說:“筋骨取之而得者,謂之沉脈。”《脈訣啟悟注釋》說:“沉行筋骨。”《醫碥》說:“候之於筋骨之間乃得之者,謂之沉。”《沈氏尊生書》說:“按至肌肉以下,著於筋骨之間。”《脈學輯要》引王士亨說:沉脈之狀,取之於肌肉之下得之。”《脈法統宗》說:“得之於筋骨之間。”《三指禪》說:按至筋骨乃得。”又說:“沉居筋骨。”《醫醇剩義》說:“按至筋骨。”《脈如》說:“意力於筋骨之間。”《醫學實在易》說:“重手按於肌肉之下而始見。”《診脈三十二辨》說:“至筋骨乃得。”這裡說的“肌肉之下”、“近於筋骨”、“沉行筋骨”、“筋骨之間”等等,亦不是通過解剖而得出的結果,只是概念式的說明,形容脈位的深在而已,不可“膠柱鼓瑟”。亦有些形容過甚而致不當的,如:《難經集注》引丁德用說:“謂脈循行貼節輔骨,名日沉。”《三指禪》又說:“沉居筋骨,著骨推筋方得。”這就混同於伏脈了。
從指法上講,亦有不少論述。大抵是要求重取。《脈經》說:“一日重按乃得。”《千金方》亦引用了這一說解。《察病指南》亦說:“重按乃得。”《診家樞要》說:“重手乃得。”其他脈學諸書如《脈訣刊誤》、《傷寒六書》、《太素脈秘訣》、《瀕湖脈學》、《壽世保元》、《景嶽壘書》、《通雅脈考》、《醫宗說約》、《四明心法》、《醫燈續焰》、《醫宗必讀》、《診宗三昧》、《醫單真傳》、《四診抉微》、《脈確》、《沈氏尊生書》、《脈法統宗》、舒詔《辨脈篇》、《三指禪》、《脈理求真》、《醫醇剩義》、《醫悟》、《醫學探驪》、《醫學實在易》、《診脈三十二辨》等書都有重手之說。文字雖不完全相同,但意思卻與《脈經》“重按之乃得”一致。其中個別的亦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景嶽全書》說:“輕手不見,重取乃得。”《通雅,脈考》說:“輕舉則無,重按乃得。”《四明心法》說:“輕按之則無,重按之則有。”都有將輕重絕對起來之弊。當然,沉脈強調重手取之是對的,但絕對化了就與“舉之不足,按之有餘”產生了某種矛盾,既對脈位的說明沒有特殊的長處,又湮沒了脈勢,所以這類說法是有流弊的。對比《醫燈續焰》說得較好:“非重按不可得,更有深深在下之勢,《脈經》所謂‘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者是也。”將重手指法所得的不只是脈位,更強較脈勢,並將重手這個具體指法與“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這一高度概括、神理兼到的經典說法結合了起來,這就使重手指法這一技術性的方法取得正確的解釋而無流弊。
對於沉脈,古人亦有客觀形象的比喻。由於《內經》、《難經》有“石”的這一稱謂,所以後人往往以“如石投水”等詞彙來形容沉脈。這是因為“如石投水”既有了“石”的形象,又有向下沉潛的脈勢和到了底部才更加明顯重實的脈位脈形的反映。例如《太素脈秘訣》、《瀕湖脈學》都說是“如石投水,必極其底”。《診脈三十二辨》“其”作“於”。《脈訣匯辨》說:“如水投石。”《新著四言脈訣》、《診家正眼》、《脈訣啟悟注釋》如之。《醫家真傳》作“如石下沉。”《四診抉微》說:“如水投石,必極其底”。《脈法統宗》說:“如石墜水。”《三指禪》引楊氏說:“如石沉水底。”《脈如》說:“如石沉水,必極其底。”文字雖或有小的出人,意思是相同的。對沉脈的形象描述還有《脈訣》的“狀如爛綿”,這個說法《外科精義》曾引用,但這種譬喻不恰當,《脈訣刊誤》曾做了批判分析說-:“爛綿乃弱脈,非沉也。”這種指正是對的。《瀕湖脈學》引楊氏作:“如綿裹砂,內剛外柔。”較為合理,《四診抉微》與《診脈三十二辨》都引用了此說。《脈如》只引用了”外柔內剛”。
另外,《脈法統宗》在“如石墜水”之下又說:“如水罩沙。”亦可備參考。歷代脈學書亦有對沉脈脈形的一些片面、錯誤、詞費及過於簡單的說法。除前面提到《脈訣》的“狀如爛綿”以外,如《脈訣》說:“尋之似有,舉之全無。”這將沉脈說成是微渺難尋的了。受其影響,《崔氏脈訣》於是又有“隱隱約約,微渺難尋”之說,將一個常見的脈位弄成不清不白的了。《脈訣》又有“緩度三關”之說,沉是個脈位問題,緩是個頻率問題,二者相混,概念不清。《診宗三昧》說:“舉指減少,更按益力,縱之不即應指。“縱之不即應指,其意是略抬手指即可以摸不到脈搏跳動,想以此來進一步講清楚沉脈,但張氏前而還有“輕取不應,重按乃得”等語,沉脈的脈形本來可以算是說明的了,最後加上這句“縱之不即應指”,很容易造成與戢止的脈相混,實際是多餘而易生誤解的。從《醫學心悟》只以“沉,不浮也”解脈,其弊亦與解浮脈等,造語過簡,不解決問題。《脈如》說:“按之愈實”,有與實相混之弊。至於劉純在《醫經小學》中的:“沉舉都無按有餘”,受七言韻語的影響,不但遷就形式,語意不明,而且“以辭害意”了。
此外古人對浮沉二脈還有些比喻,如浮脈法天,沉脈法地;浮象火炎上,沉象水潤下等等,過於抽象,對脈理或有說明意義,而對於脈形則實際意義不大。浮沉二脈從《內經》起就是“對舉”的,實際含有中,中是正常脈,故不具論。但《難經》於浮、中、沉三級的分訣以外,由於《難經》主張浮沉分級法以候五臟,故爾在第五難中有五級的分法:“然缸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