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脈象之滑脈

滑脈亦是單因素並且有獨立意義的脈象之一, 脈形流利。 它出現於醫籍中亦是最早的, 在《內經》中屢見, 滑與澀兩脈反映了脈的流利與不流利及其程度。

滑脈是流利的脈象, 向來是與澀脈對舉而言的, 從《內經》起總是與澀先後並列, 後世脈學書亦往往與澀相比較的說明滑脈。 如《醫宗說約》說:“滑脈行動不澀也。 ”對於這個問題《醫學探驪》說得清楚:“滑與澀對, 以體狀言。 ”所以說它的性質只是脈的流利程度而不應當含有其他性質, 這是滑脈的定義和界限, 如果隨領在滑脈中加入其他素質條件等則必將引起概念的混淆,

這會影響滑脈指標的標準性。 由於滑脈是具有獨主、單一素質的脈象, 所以它亦是一個綱領性的脈象, 領如戴啟宗、滑壽等人就用浮、沉、遲、數、滑、澀六脈作為脈象的綱領。

通過歷代脈學書籍對滑脈脈形的形容, 可以看出在《脈經》的說法是:“往來前卻, 流利輾轉, 替替然與數相似。 ”(一日“浮中如有力”, 一日:“漉漉如欲脫嗇”)《脈經》指出了滑是流利的這一點很重要, 其他則除:“浮中如有力”這句話以外我們可以認為都是流利的說解, 《脈經》這個“流利”的解釋成為對滑脈的權威性解釋, 後來的脈學書籍如《千金方》、《活人書》、崔氏《脈訣》、《察病指南》、《診家樞要》、《難經集注》引楊玄操、《外科精義》、《脈訣刊說》、《脈訣指掌》、《醫學人門》、《瀕湖脈學》、《四言舉要》、《景嶽全書》、《通雅》、《醫宗說約》、《脈訣匯辨》、《四明心法》、診家正眼》、《新著四言脈訣》、《醫學真傳》、《四診抉微》、《醫學心悟》、《洄溪脈學》、《脈訣啟悟》、舒詔《辨脈篇》、《脈法統宗》、《三指彈》、《脈理求真》、《醫醇剩義》、《醫悟》、《醫學探驪》、《脈如》、《醫學實在易》、《診脈三十二辨》、《脈論要篇》、《醫述》、《中醫脈學研究》等都採用了這個說法,

這是因為流利之說既道出了滑脈的性質, 又在脈形和指感方面提供了基本條件。

滑脈的形容除了《脈經》的“前卻”、“輾轉”、“替替然”、“漉漉如欲脫”等具有說明流利這個原則說法的意義並為若干脈學書籍採用以外(多為《幹金方》等早期著作), 孫思邈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如動珠子”, 後人繼承了這種說法如宋崔紫虛《脈訣》說:“如珠”亦有人再補充為“珠走玉盤”、“如珠走盤”、“荷珠”、“荷露”等等來形容滑脈的流利與指感,

很生動形象, 在學習中也容易掌握多了, 因為這些都是在當時條件下利用客觀的感受去反映滑脈的脈形, 同時滑脈在指下亦確實有如珠滾動向前的感覺, 因而成為滑脈脈形最主要的描述。 自崔氏《脈訣》以後有《察病指南》、《診家樞要》、《醫經小學》、《醫學人門》、《太素脈秘訣》、《瀕湖脈學》、《脈語》、《景嶽全書》、《通雅》、《醫宗說約》、《脈訣匯辨》、《診家正服》、《醫學真傳》、《四診抉微》、《醫宗金鑒》、《洄溪脈學》、《脈訣啟悟注釋》、《脈確》、《沈氏尊生書》、《脈法統宗》、《三指禪》、《醫學探驪》、《滲脈三十二辨》、《脈論要篇》、《脈如》等, 其中如徐靈胎在《脈訣啟悟注釋》中說:“滑脈替替, 往來流利, 盤珠之形, 荷露之義。 ”黃琳的《脈確》說::“流利如珠便是滑。 ”都很生動具體簡要,
尤其以康應辰的《脈學探驪》說:“往來流利, 如珠應指, 比擬最妙。 ”又說:“通行流動貫如珠, 一串牟尼指下摸, 營血根深能勝氣, 去來滑利自無拘。 ”將指下如珠的感覺形容得淋漓盡致。 通觀各脈學書以《瀕湖脈學》形容的, “滑脈往來前卻, 流利輾轉, 替替然, 如珠之應指, 漉漉如欲脫”為最全而, 且少語病。 並解釋說:“滑為陽氣有餘, 故脈來流利如水, 脈者血之府也, 血盛則脈滑……”亦平正通達無疵。

滑脈雖然是常見脈, 但歷代脈學書亦有若干對脈形的說解不當的問題, 其中如偽撰《脈訣》說:“滑者陽也, 指下尋之, 三關如珠動, 按之即狀, 不進不退。 ”這種形容顯然有不少問題, 戴啟宗《脈訣刊誤》辯之說:“《脈經》曰:‘輕手得之為浮滑, 重手得之為沉滑。

’其象往來流利, 應指圓滑, 若珠之隱指。 今《脈訣》日:‘按之即伏, 不進不退。 ’則是有浮滑面無沉滑也”。 《脈經》日:“一陰一陽者, 謂脈來沉而滑也。 ”(按指《難經》)是沉中亦有滑也, 故王裳言《脈訣》論表不及裡也且脈有獨見於一部者, 有通見三部者, 今曰:“三關如珠動。 ”非也。 “按之即伏, 不進不退”, 則是脈不往來而定, 豈所謂滑乎?李時珍亦說:“《脈訣》雲‘按之即伏, 三關如珠, 不進不退’, 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 今正之。 ”這些分析批判都是對的。

《脈經》所提出的滑脈脈形亦不是完美無疵的, 例如說:“與數相似。 ”就不適當, 滑脈只是與數相兼的機會多, 出現率亦高, 但數不能構成滑脈的條件, 《脈經》亦提出了:“滑與數相類:”愈是相類愈不容許相混, 這個問題是很明顯的, 實踐中常見有緩滑脈可證。數不是構成滑脈的條件,在《脈訣刊誤》上引的就不同而是:“與數珠相似。”《瀕湖脈學》引的是:“如珠之應指。”傳世《脈經》屢經整理,宋刊本亦非盡為叔和之舊,但“與數相似”這句話《千金方》、《活人書》所弓是如此,可見就是有訛文亦在唐以前,因而考據問題,由於文獻不足,只可存疑了。元明以降由於《脈訣刊誤》與《瀕湖脈學》兩書權威性很大,故爾言脈者一般亦就強調滑與數相似的問題了。

另外,《脈經》說:“浮中如有力。”這句話亦被《脈訣刊誤》刪去不用,並且還說明了一下:“今取《脈經》所載,而去其,浮中而有力之語,蓋此語只言浮滑,亦一偏之言。”後人亦遂不再引用浮中有力之說,這亦是合理的。後世脈書有的受《脈經》“與數相似”的影響,提出數為構成滑脈的一個條件如《醫學入門》說:“滑似累珠來往疾。”《醫學實在易》說:“數而流利。”這只是個別情況。《通雅脈考》說:“一息五至”將滑脈的至數定死,亦是不對的。又因為滑是陽脈就有人與。度大相混,例如《外科精義》說:“滑脈之診,實大相兼。”《太素脈秘訣》說:“起而有力,見源如珠。”《壽世保元》說:“沉而有力為滑。”《診脈三十二辨》說:“實則往來流利,如珠走盤,而中有力。”這些有力、實、大等說顯然是不對的,因為滑可以有力可以大,但亦可以無力,亦可以小,至於實是一個特定脈名,它的脈形有具體規定,其中並不包含有滑的因素,在滑脈中牽扯到實脈是概念上的混淆,如果就是指強有力等等一般性的形容,亦不恰當。近世周學海對脈學研討精深,但在《診家直訣》中說滑脈:“短而剮強,動滑也。”這種形容亦是語有未當的。

另外關於滑脈還有兩個問題,一是仲景《傷寒論》“平脈法”中提到:“翕奄沉,名日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台,故令脈滑。”叉說:“滑者,緊之浮名也。”翕奄沉,名日滑,《脈經》不引,浮緊名日滑,《傷寒論》、《金匱要略》其他條文中不見此意,故而關於這類條文只有存疑待考,不必強作解人。但後來亦有人據此為解,如《診宗三昧》就說:“言忽浮忽沉。”形容流利之狀,無以過之,黃宮繡《脈理求真》說:“滑則往來流利,舉之浮緊,按之滑石。”或者所釋並不實際,語涉玄虛令人有莫測高深之感,最為言脈者之所忌或依經作解(儘管“平脈法”這部分資料並不見得都可靠,從本質上歪曲了滑脈的脈形並且混淆了滑脈與其他脈象的關係,這種盲目的復古作法都是不足取的)。還有滑脈須與《內經》等書的“尺滑”等相區別,因為一是脈滑,一是膚滑,兩者不同。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並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擬訂滑脈的傳統脈形指標為:

1、滑脈為具有獨立意義之單因素脈象。

2、滑脈只以脈象的流利程度言,較正常脈象為流利即可構成不同程度的滑脈,不應當含有其他因素。

3、滑脈之指感為流利感,古人提出的流利輾轉,如珠走玉盤、滾珠、如荷露等帶有客觀性質的形容,都可以參照幫助說明滑脈的性質和指下的感覺。

4、滑脈被一部分文獻定為綱領脈。

實踐中常見有緩滑脈可證。數不是構成滑脈的條件,在《脈訣刊誤》上引的就不同而是:“與數珠相似。”《瀕湖脈學》引的是:“如珠之應指。”傳世《脈經》屢經整理,宋刊本亦非盡為叔和之舊,但“與數相似”這句話《千金方》、《活人書》所弓是如此,可見就是有訛文亦在唐以前,因而考據問題,由於文獻不足,只可存疑了。元明以降由於《脈訣刊誤》與《瀕湖脈學》兩書權威性很大,故爾言脈者一般亦就強調滑與數相似的問題了。

另外,《脈經》說:“浮中如有力。”這句話亦被《脈訣刊誤》刪去不用,並且還說明了一下:“今取《脈經》所載,而去其,浮中而有力之語,蓋此語只言浮滑,亦一偏之言。”後人亦遂不再引用浮中有力之說,這亦是合理的。後世脈書有的受《脈經》“與數相似”的影響,提出數為構成滑脈的一個條件如《醫學入門》說:“滑似累珠來往疾。”《醫學實在易》說:“數而流利。”這只是個別情況。《通雅脈考》說:“一息五至”將滑脈的至數定死,亦是不對的。又因為滑是陽脈就有人與。度大相混,例如《外科精義》說:“滑脈之診,實大相兼。”《太素脈秘訣》說:“起而有力,見源如珠。”《壽世保元》說:“沉而有力為滑。”《診脈三十二辨》說:“實則往來流利,如珠走盤,而中有力。”這些有力、實、大等說顯然是不對的,因為滑可以有力可以大,但亦可以無力,亦可以小,至於實是一個特定脈名,它的脈形有具體規定,其中並不包含有滑的因素,在滑脈中牽扯到實脈是概念上的混淆,如果就是指強有力等等一般性的形容,亦不恰當。近世周學海對脈學研討精深,但在《診家直訣》中說滑脈:“短而剮強,動滑也。”這種形容亦是語有未當的。

另外關於滑脈還有兩個問題,一是仲景《傷寒論》“平脈法”中提到:“翕奄沉,名日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台,故令脈滑。”叉說:“滑者,緊之浮名也。”翕奄沉,名日滑,《脈經》不引,浮緊名日滑,《傷寒論》、《金匱要略》其他條文中不見此意,故而關於這類條文只有存疑待考,不必強作解人。但後來亦有人據此為解,如《診宗三昧》就說:“言忽浮忽沉。”形容流利之狀,無以過之,黃宮繡《脈理求真》說:“滑則往來流利,舉之浮緊,按之滑石。”或者所釋並不實際,語涉玄虛令人有莫測高深之感,最為言脈者之所忌或依經作解(儘管“平脈法”這部分資料並不見得都可靠,從本質上歪曲了滑脈的脈形並且混淆了滑脈與其他脈象的關係,這種盲目的復古作法都是不足取的)。還有滑脈須與《內經》等書的“尺滑”等相區別,因為一是脈滑,一是膚滑,兩者不同。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並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擬訂滑脈的傳統脈形指標為:

1、滑脈為具有獨立意義之單因素脈象。

2、滑脈只以脈象的流利程度言,較正常脈象為流利即可構成不同程度的滑脈,不應當含有其他因素。

3、滑脈之指感為流利感,古人提出的流利輾轉,如珠走玉盤、滾珠、如荷露等帶有客觀性質的形容,都可以參照幫助說明滑脈的性質和指下的感覺。

4、滑脈被一部分文獻定為綱領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