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蛋白尿是腎臟在報警 慢性病患需定期查尿常規】

健康人尿液檢查時是查不出蛋白質的。 當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 普通尿常規檢查即可測出, 稱蛋白尿。 蛋白尿不僅是各種腎臟病典型症狀, 也是促進腎功能加速惡化的關鍵因素, 因此定期篩查尿蛋白, 是慢性腎病防治的一項重要內容。

蛋白尿是腎臟出現問題的第一信號

由於腎小球濾過膜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健康人尿中蛋白質(多指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於150mg), 蛋白質定性檢查時, 呈陰性反應。 而蛋白尿是指尿液中出現超過正常量的蛋白質。 當腎小球通透性增加,

或血漿中低分子蛋白質過多, 這些蛋白質便會大量進入原尿, 當超過了腎小管的重吸取能力時, 就產生蛋白尿。 前者稱為腎小球性蛋白尿, 後者稱為血漿性(或溢出性)蛋白尿。 當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受損, 重吸取能力降低或喪失時, 可產生腎小管性蛋白尿。

雖然人體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情緒激動、過冷、過熱及在應激狀態時, 尿蛋白的排出量也可增多, 但通常是一過性的, 在幾小時或數天后即可恢復正常。 臨床上見到的持續性蛋白尿往往意味著腎臟的實質性損害。 如果蛋白尿持續存在而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就會進一步加重對腎臟的損害, 因此可以說蛋白尿是腎臟出現問題的第一信號, 同時也是慢性腎臟病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

慢性病老年患者需重視蛋白尿

國際上對“慢性腎病”有著明確的定義, 只要腎損傷持續存在達到3個月或以上, 就可以診斷。 然而腎臟是一個“任勞任怨”的器官, 因此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等到腎功能失去六成以上才會出現警訊, 因此許多人罹患慢性腎病卻渾然不知。 因此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 尤其是高危人群。

在老年腎病中, 因高血壓、糖尿病而致的腎病所占比重最大, 多數為繼發性的。 高血壓、糖尿病病程超過5年的患者, 腎臟受損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檢查的頻度應隨之增加。 此外, 初診糖尿病患者也是需格外關注的群體, 這是因為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體內的代謝異常其實早已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

可能已經累及到了腎臟。 所以, 患高血壓、糖尿病的老年患者, 應定期做尿常規檢查。 在充分休息, 無勞累、發熱等干擾因素的前提下, 若連續3次進行尿檢, 都顯示蛋白尿為陽性, 就表示已合併腎病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