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練習太極拳時有哪些禁忌事項

不管是練習什麼都會有一些禁忌, 那麼練習太極拳時候會有哪些禁忌呢?下面, 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練習太極拳的幾大禁忌, 要想練習出一套好的太極拳就要注意避免這些禁忌發生哦!

太極拳禁忌

1、 忌串門走戶

太極拳是內家拳, 重點要內外雙修, 如參雜外家拳的招式修煉就很難登堂入室。

2、 忌雜拳同練

練太極拳與其他雜家拳同練, 容易造成體內氣血散亂, 很難練通周天。

3、 忌過急速成

功不是單靠學能得到的, 而是練出來的, 只有練至火喉, 才能水到渠成, 沒有直通車, 欲速而不達也。

4、 忌過火求功

練太極拳關鍵是搭好橋, 調好息, 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滿池, 丹藥而養。 口腔不松, 牙關緊閉, 搭橋過緊, 就會口幹味苦, 損精耗氣。

5、 忌鬆散無力

松是太極拳之門, 是太極拳練者入門的第一關, 松是使關、節、椎鬆開, 使肌、腱、膚擴張, 讓氣血直達梢端。 絕不是鬆散、松亂、鬆懈。

6、 忌僵硬練力

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 是柔中藏剛, 松是太極之門, 僵硬是太極之絆, 用氣滯氣, 用力傷氣, 是太極拳之大忌。 >>>太極拳教程 練習太極拳哪些勁法需知

7、 忌突擊使招

太極拳的技擊法則是:不撞不頂, 逆來順受, 以力而化力, 以四兩拔千斤。 突擊使招不但不能取勝, 反而容易兩敗俱傷。

8、 忌輕浮奇舞

身沉則氣沉, 輕浮則氣燥, 平、穩、沉、實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

“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是太極拳之拳法, “圓、旋”是太極拳法運動的軌跡。 是拳則有擊, 沒有不打人之拳, 太極拳是一種“巧妙力”之拳, 輕浮奇舞, 花花架子, 好看不中用, 也與養生無益。

9、 忌心雜多言

練太極拳的核心就是淨心調息, 生津煉丹。 心中雜念是練好拳的一大障礙, 必須排除。 其次, 俗言有“屁多無病, 言多無命”之說, 練拳者邊練邊說話, 是耗津耗氣的罪魁禍首, 也要嚴格控制。

10、 忌神不守舍

太極拳是三分形式七分意, 十分技巧在神氣。 招為術, 神為勢, 有招無神招無力, 招術神通才靈威。 神力透心, 神威難測, 神光威嚴賽銳器。 練太極拳一定要達到手、眼、身合步, 精神氣意通。

太極拳練習方法

一、 熟練套路, 明確姿勢

所謂“套路”是指太極拳的整套架式。

所謂“姿勢”是指每個架式的動作要求。 對初學者來說, 主要要求需側重於套路的熟練, 方位的正確, 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 套路已達到熟練的地步, 那麼就必須側重於姿勢的正確。 在求得姿勢的正確以及套路熟練的前提下, 才能逐漸產生內氣, 發揮太極拳應有的效應。 現分二個方面, 談談這一階段的練習方法及注意事項:

1、對初學太極拳的學員來說, 心情過往往於火熱, 為了追求欲達的目的, 心情過於亢奮。 因此, 大腦神經往往處於興奮且緊張的狀態, 加上陌生的內外環境從而容易導致情態, 意識上難以清淨。 正因為存在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 所以我們要求從練拳開始到拳架結束時,

每招每式務必做到思想上的清淨, 整套拳架看起來像是做意識體操。 只有這樣, 才有利於收斂內氣, 便利於引起鼓蕩。 正如《拳譜》所說:“靜養靈根, 氣養神”。 所謂養根的“根”, 就是根本, 也就是腎臟。 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 內臟的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靜則養根”也就是說, 只有在意識清淨的條件下, 才能有助於腎氣的旺盛與收藏, 從而使五臟健運。 內氣充沛, 神得以養。 故動作矯健。 >>>太極拳教程 練習太極拳內氣表現的症狀

初學拳的學員, 不容易做到意識上的平靜, 其根本原因大在於大腦對新的事物、條件等各方面因素不相適應, 也就是不習慣, 只有我們有毅力地堅持下去, 持之以恆地練習, 那麼經過一段時期以後,

就會自然而然地習慣了。

2、注意身法, 初學的學員不能要求太高, 也不能操之過急。 這就和寫字一樣, 從思想上認識到豎、橫、點、鉤等筆劃, 能組成方塊就行。 練拳也是這樣, 初學者身法上只要求, 頭部自然端正, 立身中正即可;從步法上, 能理解虛步、出步、收步, 知道方位。 至於不可避免出現的毛病, 象挑肩架肘, 橫氣填胸, 呼吸發喘, 手足顫抖等現象, 在此階段不宜糾, 但必須加於說明。 拳式套路的運行方位、角度及順序必須絕對正確, 包括手和腳的位置、方向、角度都必須絕對準確, 動作姿勢上向柔、順的方面力爭。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即可熟練套路, 這時就可進一步考慮動作要求, 從腳到頭, 一招一式地糾正, 同時要細心揣摩, 克服急躁情緒,有表及裡,認真地去理解和精心默識,不可急於求成。在動作速度上儘量放慢,以利於揣摩思考動作的正確與否。太極拳動作的準確性,和人體的經絡、骨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拳架只有吻合經絡和骨骼的最佳受力點以後,才能算吻合“打拳架也就是站活樁”的說法,才能產生整體的合勁,才能把對方來的力通過準確受力點的動作把力往腳下傳,當力能下傳到腳的時候,就不會感到對方的力可怕了。在求得姿勢正確的情況下,通過認真練習,一段時間以後,就可以通過這一階段而進入第二階段的練習了。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需要動作連貫。

二、調整身法、周身放鬆

所謂“身法”是指練拳時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這個要求,是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方能做到。所以第二階段的練習,應著重放在放鬆上,為了使骨關節放開,伸筋拔骨,就要有意識地去做一些動作,比如要領裡面的上下對開、手掌外撐等都非常重要。這個階段也可以練習一些發力的動作,如金剛搗碓、掩手肱拳等動作。但要儘量放鬆,不要用拙力(即笨力氣)。《拳論》講:“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我們已經掌握了第一步的姿勢要求,使其達到周身放鬆。現將第二階段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糾正方法以及具體要求簡述如下:

第二階段主要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以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現象為主,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鬆”這個詞含義理解不夠,無法朝著“放鬆”這個目標去努力、去爭取;二是腿部的支撐力不足,使身體難以放鬆。《太極拳論》中說:身體必以端正為本,放鬆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套路架式的練習,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所以說的“端正”也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導軀幹四肢及頭的位置中正,即身體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種是指身體在有意歪斜的情況下,保持著力學負重點的相對平衡。如開步時的上行下進動作(其實就是上下對開),足以說明了這一點。所謂“放鬆”,就是說在腿的支撐下,全身各部自然協調地松下,這樣才有利於氣的下沉。初學時由於這些問題沒有能夠理解或加以注意,加上功力淺薄,所以不可避免地發生上述問題。糾正的辦法除了教練不斷的給於調整、檢驗,自己也要用心去悟,認真地去理解立身中正、周身放鬆的內在含意。同時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堅持練習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腿步力量逐漸增長,身體也會慢慢地放鬆,從而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下沉,這樣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強,諸如橫氣填胸等問題也就會自然消除。練拳時需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在胯關節放鬆的情況下,曲膝、園襠(內撐外包)、肩關節自然下沉。練拳時不但要留意姿勢上的調整,還須注意手一定要領起,不可軟散無力。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練習,身法上得到調整,姿勢基本正確,並隨著練習品質的提高,逐漸引動內氣,也就是要開始以外形催內氣的過程了。這個時期雖然感到有內氣活動,但時有時無,如“無源之水,斷薪(注:薪即柴也)之煙,渺渺乎而不連”。外形上不能圓滿順隨,表現為斷勁頂勁,外剛內空,在技擊上,則表現為全身有勁,但力不從心,頭重腳輕,使用不上,故稱“一陰九陽根頭棍。

三、疏通經絡、引動內氣

“經絡”有路徑和網路之意,他們錯綜複雜地交會聯結,遍佈全身,內連臟腑,外浮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裡,是調節肌體和運行氣血的通道。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細小的物質微粒,難以直觀地察覺。因此,只能通過人的感觀,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氣的存在。人體氣的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稟賦于先天父母之精氣,二是飲食化生的水穀之精氣,以及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脾、肺、腎三髒的生理功能綜合作用而成。現在我們所說的氣,原本就是中醫的理論體系,被引進拳術領域後就逐漸形成了具有武術內涵的基本概念,這時就不是簡單指醫學理論中的氣,而又包括了武術上的內氣,這裡所說的內氣即是太極之理氣。內氣的引動和鼓蕩,必須依附先天和後天之精氣作為物質基礎。陳鑫在《太極拳論》中說:“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也”。又說:“以吾身自有之元氣,運行吾身”。“以氣運行,一氣貫通”。這都說明了:氣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質。只有在經絡道路暢通無阻的情況下,則有利於引動和鼓蕩,才能一氣貫通,產生防病和技擊的效應。眾所周知,內氣可以在氣功和內家拳中產生。太極拳是內家拳,也就是說內家拳必須是在身體內要練出內氣。氣功是通過人特定的姿勢和意念引導,逐漸產生內氣的。而太極拳呢?在陳式太極拳的發源地有句話說:“練太極拳初始時以外形催內氣,到終末時以內氣催外形”。也就是說要達到以內氣催外形階段的前提是體內必須要有內氣,而太極拳的內氣是用外形催出來的,因此就產生了一些問題:同樣是拳,為什麼有內家拳和外家拳之分呢?為什麼都是身體的運動,散手、跳舞或木蘭拳就不能產生內氣呢?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氣產生是由特定正確的外型和完全吻合太極理念的動作才能完成。比如,金剛搗錐上右步前兩手往外開的動作中,它要求收腹下沉、把命門打開、含胸拔背,以肩催肘、肘催手的方式一節節地打開。在這種運動模式下可以發現:手在開、胸在合,吻合了太極中開中帶合的理念;動作中有開有合,又吻合了“太極是相互矛盾而又統一的運動”這一說法;同時這個動作也是以外形催內氣的典型動作。通過這些特定的動作和運動模式,體內會逐漸產生流通的內氣,當然,不是靠這一個動作,而是要把這種運動模式和理念貫穿於整套太極拳。經過這個階段拳架的調整和吻合太極理念特定動作的鍛煉,體內的經絡會保持暢通,同時也能體會到內氣流動的感覺,練拳也開始變得“欲罷不能”。如果在這個階段內氣的感覺時有時無,甚至經過一段時間又全然無有,這都說明了經絡之氣流通不暢,氣機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所致。這也概括地說明了拳術領域中的氣,具有既是物質基礎,又是功能效應的雙重含義。如練到一定的境界,就會產生一種奧妙莫測,只可意會,難於口述的感覺

四、形氣結合,如環無端

所謂“形”是指形體,也就是拳式動作的外在表現。“氣”即指內氣,它一方面包含著稟賦的先天之精氣、在飲食中攝取的水穀之精氣及來自自然界的清氣。另一方面,包含著起于丹田,由太極動作引動的理氣。這些細小的微粒,在太極動作的引導下,周流全身,往復如新。從醫學的角度來講,形氣是統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當身體裡面有了內氣、有了積累,就可以以心行氣,以意行氣了。

《拳譜》裡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隨”。可以看出,《拳譜》中所談的心,就是中醫中的神明之心了,它包含了大腦意識思維活動。因此,在這個階段所練的每招每式,都要注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順其自然,引運外形,只有這樣形氣結合的反復練習,細心揣摩,久而久之,就會有較深的功力,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地在體內運行。

我們對形氣結合已經有了正確的理解,那麼就不會“欲到扶桑,沒舟莫適”。至於此段的練習方法,就是在大腦的指揮下,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引動內氣,使氣有規律地隨著意識而催動外形,這要求我們努力做到周身合一、內外合一,外形在內氣的催動下,一動則周身全動,靜則周身全靜,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在這個階段的習練過程中,身與手,內與外某一部位不夠協調,某一部位即產生矛盾,就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從而使意氣和形體難以結合,如動作運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夠,難以適得其中,導致周身渙散、沒成系統,因而在套路架式的練習中,表現為身慢手快眼不隨等散亂現象,不能周身一家、動作周到。《拳訣》裡說:“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身到手也到,擊敵如催草”。這都說明了形氣結合,身肢順隨的重要性。>>>太極拳教程 練太極拳為何能夠養生保健

這一階段中,容易產生的問題還包括丟、頂、壓、抗。丟頂產生的原因,就是不理解松的含義。不用力就丟,用點力就頂,另外含胸過度則彎腰弓背,塌腰過度則扛肚填胸。壓的產生是對松肩沉肘理解不夠,正如單鞭與斜行定勢時的合勁,只知道兩肩下壓,卻不知屈膝松胯,含胸塌腰,束肋放鬆,象這種不自然地松肩沉肘稱為壓。因此在注意身體各部位的準確位置和運行路線的同時也要注意內氣與外形的結合,外形一定要順隨內氣的表現而自然開合。由此說明,在這一階段的練習,要著重於意識和形體姿勢的結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氣到、形到,使內氣一氣貫通,往復迴圈。同時應當理解,某一部位的開合,其實是整體開合的局部表現,全身總的拳架問題,也可以在局部反映出來,因此,凡是調整局部的姿勢時,務必注意整體的調整,當然也要留心意氣合一,以適應變而變。認真通過這一階段的鍛煉,就能具備相當的功力,但在技擊上,還是威力不大,時感力不從心。這是沒有掌握知己知彼、引進落空、粘連粘隨的功夫,這只是到“二陰八陽是散手”的水準,也就是我們說的“勁”的階段。

結語:上文中詳細的介紹了關於練習太極拳的幾個禁忌方法,喜歡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們可以瞭解一下。同時,小編還介紹了關於太極拳的練習方法,大家可以多多的學習一下!

克服急躁情緒,有表及裡,認真地去理解和精心默識,不可急於求成。在動作速度上儘量放慢,以利於揣摩思考動作的正確與否。太極拳動作的準確性,和人體的經絡、骨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拳架只有吻合經絡和骨骼的最佳受力點以後,才能算吻合“打拳架也就是站活樁”的說法,才能產生整體的合勁,才能把對方來的力通過準確受力點的動作把力往腳下傳,當力能下傳到腳的時候,就不會感到對方的力可怕了。在求得姿勢正確的情況下,通過認真練習,一段時間以後,就可以通過這一階段而進入第二階段的練習了。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需要動作連貫。

二、調整身法、周身放鬆

所謂“身法”是指練拳時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這個要求,是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方能做到。所以第二階段的練習,應著重放在放鬆上,為了使骨關節放開,伸筋拔骨,就要有意識地去做一些動作,比如要領裡面的上下對開、手掌外撐等都非常重要。這個階段也可以練習一些發力的動作,如金剛搗碓、掩手肱拳等動作。但要儘量放鬆,不要用拙力(即笨力氣)。《拳論》講:“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我們已經掌握了第一步的姿勢要求,使其達到周身放鬆。現將第二階段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糾正方法以及具體要求簡述如下:

第二階段主要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以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現象為主,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鬆”這個詞含義理解不夠,無法朝著“放鬆”這個目標去努力、去爭取;二是腿部的支撐力不足,使身體難以放鬆。《太極拳論》中說:身體必以端正為本,放鬆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套路架式的練習,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所以說的“端正”也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導軀幹四肢及頭的位置中正,即身體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種是指身體在有意歪斜的情況下,保持著力學負重點的相對平衡。如開步時的上行下進動作(其實就是上下對開),足以說明了這一點。所謂“放鬆”,就是說在腿的支撐下,全身各部自然協調地松下,這樣才有利於氣的下沉。初學時由於這些問題沒有能夠理解或加以注意,加上功力淺薄,所以不可避免地發生上述問題。糾正的辦法除了教練不斷的給於調整、檢驗,自己也要用心去悟,認真地去理解立身中正、周身放鬆的內在含意。同時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堅持練習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腿步力量逐漸增長,身體也會慢慢地放鬆,從而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下沉,這樣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強,諸如橫氣填胸等問題也就會自然消除。練拳時需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在胯關節放鬆的情況下,曲膝、園襠(內撐外包)、肩關節自然下沉。練拳時不但要留意姿勢上的調整,還須注意手一定要領起,不可軟散無力。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練習,身法上得到調整,姿勢基本正確,並隨著練習品質的提高,逐漸引動內氣,也就是要開始以外形催內氣的過程了。這個時期雖然感到有內氣活動,但時有時無,如“無源之水,斷薪(注:薪即柴也)之煙,渺渺乎而不連”。外形上不能圓滿順隨,表現為斷勁頂勁,外剛內空,在技擊上,則表現為全身有勁,但力不從心,頭重腳輕,使用不上,故稱“一陰九陽根頭棍。

三、疏通經絡、引動內氣

“經絡”有路徑和網路之意,他們錯綜複雜地交會聯結,遍佈全身,內連臟腑,外浮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裡,是調節肌體和運行氣血的通道。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細小的物質微粒,難以直觀地察覺。因此,只能通過人的感觀,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氣的存在。人體氣的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稟賦于先天父母之精氣,二是飲食化生的水穀之精氣,以及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脾、肺、腎三髒的生理功能綜合作用而成。現在我們所說的氣,原本就是中醫的理論體系,被引進拳術領域後就逐漸形成了具有武術內涵的基本概念,這時就不是簡單指醫學理論中的氣,而又包括了武術上的內氣,這裡所說的內氣即是太極之理氣。內氣的引動和鼓蕩,必須依附先天和後天之精氣作為物質基礎。陳鑫在《太極拳論》中說:“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也”。又說:“以吾身自有之元氣,運行吾身”。“以氣運行,一氣貫通”。這都說明了:氣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質。只有在經絡道路暢通無阻的情況下,則有利於引動和鼓蕩,才能一氣貫通,產生防病和技擊的效應。眾所周知,內氣可以在氣功和內家拳中產生。太極拳是內家拳,也就是說內家拳必須是在身體內要練出內氣。氣功是通過人特定的姿勢和意念引導,逐漸產生內氣的。而太極拳呢?在陳式太極拳的發源地有句話說:“練太極拳初始時以外形催內氣,到終末時以內氣催外形”。也就是說要達到以內氣催外形階段的前提是體內必須要有內氣,而太極拳的內氣是用外形催出來的,因此就產生了一些問題:同樣是拳,為什麼有內家拳和外家拳之分呢?為什麼都是身體的運動,散手、跳舞或木蘭拳就不能產生內氣呢?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氣產生是由特定正確的外型和完全吻合太極理念的動作才能完成。比如,金剛搗錐上右步前兩手往外開的動作中,它要求收腹下沉、把命門打開、含胸拔背,以肩催肘、肘催手的方式一節節地打開。在這種運動模式下可以發現:手在開、胸在合,吻合了太極中開中帶合的理念;動作中有開有合,又吻合了“太極是相互矛盾而又統一的運動”這一說法;同時這個動作也是以外形催內氣的典型動作。通過這些特定的動作和運動模式,體內會逐漸產生流通的內氣,當然,不是靠這一個動作,而是要把這種運動模式和理念貫穿於整套太極拳。經過這個階段拳架的調整和吻合太極理念特定動作的鍛煉,體內的經絡會保持暢通,同時也能體會到內氣流動的感覺,練拳也開始變得“欲罷不能”。如果在這個階段內氣的感覺時有時無,甚至經過一段時間又全然無有,這都說明了經絡之氣流通不暢,氣機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所致。這也概括地說明了拳術領域中的氣,具有既是物質基礎,又是功能效應的雙重含義。如練到一定的境界,就會產生一種奧妙莫測,只可意會,難於口述的感覺

四、形氣結合,如環無端

所謂“形”是指形體,也就是拳式動作的外在表現。“氣”即指內氣,它一方面包含著稟賦的先天之精氣、在飲食中攝取的水穀之精氣及來自自然界的清氣。另一方面,包含著起于丹田,由太極動作引動的理氣。這些細小的微粒,在太極動作的引導下,周流全身,往復如新。從醫學的角度來講,形氣是統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當身體裡面有了內氣、有了積累,就可以以心行氣,以意行氣了。

《拳譜》裡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隨”。可以看出,《拳譜》中所談的心,就是中醫中的神明之心了,它包含了大腦意識思維活動。因此,在這個階段所練的每招每式,都要注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順其自然,引運外形,只有這樣形氣結合的反復練習,細心揣摩,久而久之,就會有較深的功力,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地在體內運行。

我們對形氣結合已經有了正確的理解,那麼就不會“欲到扶桑,沒舟莫適”。至於此段的練習方法,就是在大腦的指揮下,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引動內氣,使氣有規律地隨著意識而催動外形,這要求我們努力做到周身合一、內外合一,外形在內氣的催動下,一動則周身全動,靜則周身全靜,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在這個階段的習練過程中,身與手,內與外某一部位不夠協調,某一部位即產生矛盾,就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從而使意氣和形體難以結合,如動作運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夠,難以適得其中,導致周身渙散、沒成系統,因而在套路架式的練習中,表現為身慢手快眼不隨等散亂現象,不能周身一家、動作周到。《拳訣》裡說:“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身到手也到,擊敵如催草”。這都說明了形氣結合,身肢順隨的重要性。>>>太極拳教程 練太極拳為何能夠養生保健

這一階段中,容易產生的問題還包括丟、頂、壓、抗。丟頂產生的原因,就是不理解松的含義。不用力就丟,用點力就頂,另外含胸過度則彎腰弓背,塌腰過度則扛肚填胸。壓的產生是對松肩沉肘理解不夠,正如單鞭與斜行定勢時的合勁,只知道兩肩下壓,卻不知屈膝松胯,含胸塌腰,束肋放鬆,象這種不自然地松肩沉肘稱為壓。因此在注意身體各部位的準確位置和運行路線的同時也要注意內氣與外形的結合,外形一定要順隨內氣的表現而自然開合。由此說明,在這一階段的練習,要著重於意識和形體姿勢的結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氣到、形到,使內氣一氣貫通,往復迴圈。同時應當理解,某一部位的開合,其實是整體開合的局部表現,全身總的拳架問題,也可以在局部反映出來,因此,凡是調整局部的姿勢時,務必注意整體的調整,當然也要留心意氣合一,以適應變而變。認真通過這一階段的鍛煉,就能具備相當的功力,但在技擊上,還是威力不大,時感力不從心。這是沒有掌握知己知彼、引進落空、粘連粘隨的功夫,這只是到“二陰八陽是散手”的水準,也就是我們說的“勁”的階段。

結語:上文中詳細的介紹了關於練習太極拳的幾個禁忌方法,喜歡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們可以瞭解一下。同時,小編還介紹了關於太極拳的練習方法,大家可以多多的學習一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