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生死中年兩不堪

生死中年兩不堪, 生非容易死非甘。

劇憐病骨如秋鶴, 猶吐青絲學晚蠶。

——民國·郁達夫

詩詞賞析

人到中年之後, 面臨許多考驗,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掛心、事事纏身。 上有老人需要贍養, 下有孩子需要撫養, 自己還要成就一番事業, 有限的精力如何分配, 實在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如果有一副強壯的身板, 還算幸運, 如再碰上一身的疾病, 那日子之難過就可想而知了。 郁達夫詩中所表達的, 正是中年人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心態, 有時真讓人有生死兩難的感覺。 人畢竟是人, 在經過痛苦的思索後, 絕大多數人給自己的定位依舊是奮鬥,

既然“死非甘”, 就要“學晚蠶”。

健康話題

中年, 是人生的關鍵階段, 是人生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黃金時期。 這一特點不僅表現在工作上, 也同時反映于生理上。 事業上的成就與健康上的滑坡往往同時出現, 有人把它稱為人生中兩條不平衡的曲線。

如今, 各種條件雖非詩人所處的時代, 科學、經濟、生活、工作、社會福利等因素都有大的改善, 但中年難過、中年早夭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 不少人都注意到了現實生活中的這樣一種現象:人在青少年時期身體狀況普遍較好, 60歲之後也表現出比較平穩的狀態, 風華正茂的40~60歲之間卻是人的多事之秋, 不少有成就的科學家英年早逝。

中年是“亞健康”的主力軍

中年人養生保健要點:一、心情舒暢, 凡事能想得開、放得下, 遇事不驚, 寵辱不動, 心靜神安, 知足常樂;二、學會放鬆, 勞逸結合, 張弛有度;三、適量運動, 早宜動, 晚宜動, 工作空間也要動。 運動不拘形式, 關鍵是堅持, 收效在長遠;四、合理膳食, 飲食要全面, 葷素構成要合理搭配, 注意飲食衛生。

中年人多數表現出“疲勞綜合征”, 也被稱為“亞健康狀態”。 是指人體的生理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的邊緣地帶, 身體狀況雖無器質性改變, 但出現明顯的功能性改變。 它主要表現為周身無力、頭痛頭暈、兩目乾澀、耳鳴鼻塞、心悸氣短、失眠健忘、尿赤便秘等, 使人經常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 關於它的病因, 專家們認為, 主要是因腦疲勞過度造成的。 在日本,

專家們乾脆把人的亞健康狀態稱為“過勞死”。 他們認為, 過勞死常發生于三種人群:一是只知消費不知保養的人, 二是只知工作不知休息的人, 三是具有家族病遺傳史的人。

中年疾病容易被忽視

在人的中年階段, 隨著亞健康狀態的出現和人的生理病理狀況的各種複雜變化, 許多疾病也會真的向人襲來, 最多見的中年期疾病如頸椎病, 常常表現為椎間盤突出、關節突增生或肥大等, 臨床上表現為頸肩部肌肉酸痛、上肢放射痛或活動障礙、手指麻木等。 心腦血管病的高發病人群也選中了中年人, 這與他們的心腦血管逐漸硬化、管腔變窄、局部血氧供應減少有關。

有研究說, 進入中年之後, 人的心肌細胞內纖維脂褐素髮生沉著,

結締纖維組織增生, 心肌逐年變厚。 研究結果表明, 30歲以後, 心肌的重量大約以每年1~1.5克的速度增長, 而血輸出量平均每年減少約1%。 這些因素直接成為心腦疾病的病因, 導致相關疾病的發生, 表現出心悸心慌、心絞痛、冠心病、腦混沌、記憶力減退、頭暈眼花、肌肉酸軟、肢體疲勞等連鎖症狀來。 中風也是中年階段多發病之一, 如果一個人經常出現頭痛頭暈、肢體麻木、舌強腦漲、頭重腳輕等症狀, 平時又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腦動脈硬化等疾病時, 就更要警惕中風的發生了。 更年期綜合征、腰椎病、各種腫瘤等, 在人的中年期也表現得比較活躍, 都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作者單位為中華中醫藥學會)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