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養生法一直是大家所喜歡的中醫療法, 對於治病來說, 中藥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能夠從根本上幫助人們解除疾病困擾.很多人熬中藥都用中藥煎藥機, 其實中藥怎麼熬, 大家真的都知道嗎?熬制中藥也是要講究科學的方法的。
1. 煮藥需用白開水
現代社會的人們熬制中藥, 都是打開自來水直接使用, 而自來水大多都是經過氯消毒的, 裡面或多或少會有殘留, 同時裡面還會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 容易和中藥發生化學反應, 從而影響藥效。
2. 先煎後煎分藥性
貝殼類、礦物類、骨甲類等應先煎。
3. 開蓋關蓋要注意
一些揮發性藥材, 如果敞開熬, 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 藥效將大打折扣。 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藥物, 如薄荷、蘇葉、藿香等, 且煎煮時間不宜過久。
一些重量輕、體積大的藥材, 如金錢草、番瀉葉等, 如果熬藥容器不夠大, 蓋上蓋子易使藥液溢出。 另外, 有些不易溶解的藥材, 煎熬時需經常攪拌, 這樣的藥物最好不要蓋著蓋子煮。
在攪拌的時候也是很有講究的, 最好順著一個方向攪拌, 這樣能夠使藥材充分溶解在裡面, 這樣熬出來的中藥效果更好, 大約每10分鐘翻動一次。
4.用火用鍋有講究
有的藥要久煎微火, 有的藥要猛火時間短。 久煎微火是指滋補藥, 猛火時間短是指通便藥、傷風感冒藥。
5.藥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藥的時候, 藥汁多少是非常關鍵的, 前3次, 每次煎18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 既要做到藥效的充分保留, 也不能形成浪費。 普通的藥方這麼煎就可以了。
服藥方法也是中醫中重要的內容
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 而服之不得法, 非特乏功, 反而有害。 ”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 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 因此, 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 分2-3次等量分服。 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 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 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 意在短時間內, 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
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 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 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 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 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 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 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 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 讓藥慢慢溶化, 緩緩咽下。
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
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 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 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 常用於寒證。 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 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 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 常用於熱證。
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
③服藥後應注意休息, 觀察藥物效果, 觀察有不良反應。 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 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
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
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
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
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鹹)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
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
結語:看完文章,是不是大家平時的煎藥方法很多都是錯誤的呢?是不是中藥中重要的藥效白白都流失了呢?現在學習這些還為時不晚,希望大家以後都能學到正確的方法哦,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最重要。
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
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
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
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鹹)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
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
結語:看完文章,是不是大家平時的煎藥方法很多都是錯誤的呢?是不是中藥中重要的藥效白白都流失了呢?現在學習這些還為時不晚,希望大家以後都能學到正確的方法哦,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