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飛針技術的針前準備

針具的檢查與消毒

飛針技術操作之前必須對選擇使用的針具進行認真檢查。 毫針、圓利針主要檢查針尖是否有鉤曲, 針身是否有鏽斑或折痕。 叢針除了檢查這些方面之外, 還要注意檢查其絲線纏繞是否牢固, 針尖是否平齊。 檢查三棱針主要觀察針尖是否有鉤曲或缺損, 檢查鑱針則觀察刃是否鋒利, 針尖是否有捲曲或缺損。

經檢查合格的針具應進行消毒, 毫針也可選用一次性針具。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高壓蒸汽消毒法和酒精浸泡消毒法, 前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定期進行, 後者可以作為臨床工作中的日常使用方法。

一次性針具使用完畢應當統一銷毀, 不可亂丟亂棄。

熟悉刺激部位定位

刺激部位的選擇與飛針療效關係密切。 由於飛針技術在針刺時動作飛快且不留針, 所以和傳統針刺技術相比, 飛針技術要求操作者能在實際操作中快速準確地尋找到刺激部位, 這就需要醫者不僅對腧穴定位熟記於心, 還要對經脈的循行分佈及常用刺激線了然於胸。 確定好刺激部位後, 要對所取穴、線或部位進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是用酒精棉進行擦拭。 所選刺激部位是線或靜脈時, 可先用5%碘伏擦拭皮膚後, 再用酒精棉予以脫碘, 不僅可保證消毒更加嚴密, 也可幫助醫者更好地準確定位刺激線路。

確定體位

由於飛針技術不留針, 所以在體位的選取原則上以針刺部位暴露便於施針為主, 如能顧及患者舒適原則則更能減少患者痛苦, 並能減少暈針的發生。 對於小兒患者, 施針時應由其家屬配合, 確保患兒體位固定。

常用的體位包括如下幾種。

仰靠坐位:適宜於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和刺激線。

俯伏坐位:適宜于取後頭和項、背部的腧穴和刺激線。

側伏坐位:適宜於取側頭、面頰及耳前後部位的腧穴和刺激線。

仰臥位:適宜於頭、面、胸、腹部和上、下肢部分(前側面)的腧穴和刺激線。

俯臥位:適宜于頭、項、脊背、腰骶部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的腧穴和刺激線。

側臥位:適宜於頭、面、軀幹側面和上、下肢部分的腧穴和刺激線。

在實際操作中,

可根據腧穴、刺激線或刺激區的具體情況採用相應的體位元。 同時, 根據處方所選腧穴、刺激線或刺激區的位置, 盡可能採用一種體位, 確需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體位元時, 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對初診、精神緊張、體質虛弱或年老的患者, 儘量採用臥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