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對臍周的認識

中醫認為腹診具有審病因, 析病機, 斷病位, 辨病性, 定病證, 立治法, 測預後的作用, 在診治疾病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因臍位於大腹中央, 又名神闕, 系血脈之蒂、生命之蒂, 故腹診多與臍診與臍周相關, 而針刺經絡時又與神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使腹部形成了一個以神闕為核心的診治體系。

中醫認為:臍位於大腹中央、身體正中, 又名“神闕”, 系血脈之蒂, 為精、神、氣血往來之要, 與沖任關係密切, 並為人體上、下、左、右交會之中心, 乃生氣所系, 內通五臟而關係於腎。 故觸臍上下任脈之硬堅, 而知脾腎之虛。

觸臍周硬滿壓痛, 知脾胃之不和。 動氣臍上知下焦虛寒, 陽氣浮越;臍上築動, 知陰精虧損, 虛陽浮越;臍上動氣知下虛已極, 攝納無權。 當臍動氣知脾腎虛寒, 命門火衰;當臍築築跳動脈來滑數知腸熱蘊結, 陽明氣逆;臍跳當臍或左旁, 或上沖皖中, 其勢如新張弓弦, 按之弦勁博指, 知木虧水旺, 沖陽上冒。 動氣在臍下, 臍跳弦緊或弦細, 腹部拘急, 知寒邪內鬱, 寒傷沖脈。 從上述的論述, 我們不難看出臟腑與神闕的相關性。 如果把任脈與天樞穴聯結成一個以神闕為軸心的座標的話。 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許多重要的穴位集中在縱軸座標與橫軸座標上。 因此, 可能與神闕輸布氣血的功能有關。 天樞位於臍旁的橫軸座標上, 從解剖投影角度來看與大腸並不貼近,
但卻能反應與治療大腸的疾病;關元是縱軸上的一個點, 而小腸在腹腔內佔有很大的體積, 但小腸的疾病卻能從關元穴得到診治。 此外, 腋中、巨闕、中院、氣海、石門、中極等穴都具有類似的特性, 而且數千年來, 這種特性在針灸臨床上一直被廣泛地應用。 這些可能與胚胎發育早期的臍腸管、臍尿管、卵黃管、尿囊、臍動脈和臍靜脈等, 隨著胚胎的發育逐漸閉鎖, 出生後雖成為結締組織索, 但與臍環都形成了一個固有的聯繫形式相關。 因而, 其中不少的穴位和其所主臟腑的聯繫有時出現一種與臍環連接的放射性。 這可能與胚胎發育期臍環與臟腑溝通的管道有關。

經絡系統的形成, 可能是臟腑形成後產生的又一種向全身輸布氣血、營養四肢百骸的系統。

隨著胎兒的成形, 臟腑功能的逐步完善, 以臟腑為主的經絡系統逐漸形成, 並部分地與臍環系統融合。 新生兒期攝入方式的改變, 促進了臟腑功能的健全, 同時也加速了經絡系統的完善, 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經絡系統。 在經絡系統形成的過程中, 雖然較多地受到臍環(神闕)系統與臟腑分佈特點的影響, 在腹部分佈了較多的經脈, 但更多的則是根據全身機體的需要而自身發展與完善起來的一個巨系統。 因此, 可以認為:經絡系統形成於臍環(神闕)系統之後, 可能是臍環系統生成的子系統。 但母系統的功能在胚胎後期及新生兒期隨著子系統的壯大而漸次收縮,
逐漸降到了一個從屬的地位。 而子系統則可能是母系統促成臟腑之後, 由臟腑之氣輸布產生。 母系統與子系統的聯繫則是以臟腑為紐帶。 我們從先天臍尿管閉鎖不全或後天性臍尿管及卵黃管殘留症的形態結構上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推演。 也可能一些已知的和未知的微針系統則是由經絡系統完善後, 功能高度精密分化派生出來的一些子系統。 這些子系統則是依附經絡而產生的, 如頭針、耳針、眼針、手針、鼻針系統等。 由於神闕系統形成過程的特殊性, 決定了通過腹募診治臟腑疾病的重要性, 而許多腹募是臟腑與神闕系統聯繫的樞紐。 因此, 神闕系統對機體的宏觀調控具有一定的優勢。

從前腹壁的局部解剖來看,

前腹壁的淺靜脈數量很多, 互相聯絡成網, 尤以臍區最為明顯。 前腹壁的淺靜脈大體上以臍為界分為上、下兩組, 但在臍區有廣泛的吻合。 因此, 前腹壁的淺表靜脈構成了上、下腔靜脈及其大屬支阻塞時建立側支迴圈的潛在途徑。 此外, 臍旁靜脈從門靜脈左支沿肝圓韌帶到臍, 在臍區與上、下組淺靜脈相交通, 因此, 在肝硬化或其他原因引起門靜脈高壓時都可看到以臍為中心的靜脈曲張。

前腹壁的淺淋巴管亦以臍為界區分為臍上部和臍下部兩部分。 上、下兩部分在臍區廣泛吻合。 臍上部的淋巴向上注入腋淋巴結的胸肌群, 臍下部的淋巴向下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 此外, 肝的淋巴管可沿肝圓韌帶到臍, 與前腹壁的淺淋巴管相交通,形成以臍為中心呈"X"狀的連接。因此,在惡性腫瘤或感染的轉移播送中,均可見到這種從胸部乳腺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的現象。這種情況與臍靜脈曲張都屬上文我們所提到的“重走舊道”。

此外,前腹壁尚有豐富的動脈、深靜脈、深淋巴管、肋間神經、腰神經等,為腹部的診治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由於臍部既沒有皮下組織,也沒有腹膜外脂肪組織,以便於藥物的滲入與吸收,無疑也為敷臍療法的運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腹部深似井,能直接對內臟神經產生影響也是腹針治療中不可忽視的一種優勢。

與前腹壁的淺淋巴管相交通,形成以臍為中心呈"X"狀的連接。因此,在惡性腫瘤或感染的轉移播送中,均可見到這種從胸部乳腺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的現象。這種情況與臍靜脈曲張都屬上文我們所提到的“重走舊道”。

此外,前腹壁尚有豐富的動脈、深靜脈、深淋巴管、肋間神經、腰神經等,為腹部的診治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由於臍部既沒有皮下組織,也沒有腹膜外脂肪組織,以便於藥物的滲入與吸收,無疑也為敷臍療法的運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腹部深似井,能直接對內臟神經產生影響也是腹針治療中不可忽視的一種優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