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太極拳“步”與“身”怎麼練

太極拳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較高的要求, 那麼你知道太極對步伐和腿有什麼要求麼?怎麼樣練“太極步”和“太極腿法”呢?不清楚就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步法

步法中的幾個基本姿勢稱作“步型”。 步型經過移動轉換才稱作“步法”。

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是:進退轉換, 虛實分明。 左虛則右實, 左實則右虛。 前進後退時, 身腰隨著轉換。 邁步要輕靈, 不可重滯;落步要穩健, 不可搖擺、顫動或笨重。

步法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 動作的靈活或遲滯全在步法的正確或錯誤。

太極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樣地須走弧形,

劃圓圈, 決無直來直往, 直上直下的動作, 腿部的動作又須和手臂的動作同時協調進行, 只有“手隨足運, 足隨手運”, 才符合 “上下相隨”的原則。 邁步時先須將一側的胯根微內收, 這一側的腹部充實, 坐穩在一腿, 穩定重心, 然後另一腿緩緩地弧形邁出, 但膝關節須微屈, 保持膝關節的蓄勢和靈活性。 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轉變時足尖的外撇、內扣, 或足跟的左旋右轉, 其主次先後, 都須辨別清楚, 虛實主次, 條理分明。

太極拳步法的虛實變換, 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 這是為了動作做得細緻, 為了“運勁須無微不到”。 這種漸變地分清虛實的練法, 輪流以一條腿支持全身的重量, 似乎得到輪替休息的好處, 但因動作的緩而勻,

近於靜力性運動, 所以實際上一條腿的支撐力很大, 因此運動量也是很大的。 久練太極拳的人, 腿部肌肉特別發達, 健步如飛(太極拳的雙人推手是一種競技性的運動, 因此堅持推手運動的, 上肢的肌肉就特別發達。 )但對於初學太極拳者, 即使是身體好的也會感到不易支持, 因此對初學者特別是年老體弱者, 開頭不應該要求步法分清虛實, 開頭只能要求邁步小些, 架子高些, 降低它的運動量, 以後視熟練程度和體力條件再要求邁步大些, 架子低些, 分清虛實和均勻地漸變, 逐步提高運動量, 逐步增強腿力和膝關節的支撐力量。

兩足雖然分清虛實, 還應該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 “虛非全然無力, 實非全然站煞”。 只有虛實相互滲透,

才能變化靈活。

凡前進的腿, 必須先提大腿, 虛勁於膝, 帶起提腳跟, 足尖斜向下垂, 然後足掌和足尖落地, 全面落實。 做雲手動作時橫行前進的腿則須先落腳尖, 然後足掌、足跟落地, 全面落實。

凡後退的腿, 必須先提大腿, 蓄勁於膝, 帶起腳跟, 足尖斜向下垂, 再緩緩後伸, 先落足尖或足掌, 然後全面落實。

兩足開立, 凡後腿稍向前移, 不向前邁出的, 都是先提大腿, 蓄勁於膝, 帶起提腳跟, 先落足尖或足掌, 然後足跟落地, 全面落實。 如“左摟膝拗步”接“手揮琵琶”, “單鞭”接“高探馬”等足部動作, 都是後腿向前移動而不邁過前腿, 這種步法, 稱作“跟步”或“墊步”。 後足雖向前進而不邁過前足的, 都是先落足尖或足掌, 由於前後足尖距離不大,

前後足跟可在一條直線上對齊。

凡前進或後退時步伐較大, 如“摟膝拗步”前進的弓箭步, 或如“倒輦猴”後退的丁八步(弓箭步的反式), 後者足不應站在一條直線上, 要站的偏開些, 較易在動勢和停勢時站得穩當。

凡需加大運動量者, 上下肢都需貫勁, “源動腰脊, 勁貫四梢”。 下肢貫勁之法, 骶骨要有力下沉, 帶脈極為充實, 臀部與足跟成垂直線, 屈膝開胯圓襠, 臀部之力要貫到足跟, 由於軀幹和上肢的重量下壓, 膝關節更堅固有力。 雙足之勁, 似乎纏入地下, 有盤根錯節之意;前足沉實踏地, 小趾著力, 中心落在兩足中間。 兩足的虛實變換全在隨勢由腰襠的變換來移動兩足的虛實比例。

歲久積功成, 下盤就能在任何變動過程中保持平衡,

穩固如大樹之不可動搖。 在推手時就能勁起腳跟, 力由脊發, 達於手指, 發力較大、較集中、較快。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身法

太極拳的身法, 主要為“立身須中正安舒, 支撐八面”;處處不使身體各部位散漫失中, 要表現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和順的形象。 前進、後退、左旋、右轉時, 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 自頭頂、軀幹至會陰, 始終須形成一條直線(“上下一條線”)。 拳論說:“百會(頭頂)、中極(臍下小腹處), 一氣貫通。 ”凡是身向前俯、後仰、左歪、右斜, 失去重心垂直線平衡的, 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都是身法上的缺點。 兩肩與兩胯, 兩乳與兩肚角的上下對齊, 齊進齊退, 不先不後, 是做到身法上“上下相隨”, “上下一條線”的關鍵。

太極拳身法的“中正”, 和靜坐時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 保持軀幹正直,對老年人特別重要,上身前俯,頭向前傾,彎腰屈背,失去虛靈頂勁,這是衰老的象徵。許多著名書畫家,不論在工作或平時,都是“正襟危坐”,軀幹筆挺的。

但是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有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只要仍然保持“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原則,這就是所謂“中正之偏”。

太極拳身法的輕靈、空松、圓活,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使在任何角度上能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頭、身前傾,彎腰屈背。身法的中正,“尾閭中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重視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沒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會直僵僵地得不到運動;練拳時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沉直豎,骶骨有力、帶脈(腰部周圍一圈)自然充實,下部自然有穩重的感覺;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節用意識控制儘量松舒下沉,自然就會有“含胸拔背”的姿勢,“松肩沉肘”可以幫助“含胸拔背”姿勢的形成。“含胸拔背”不同於弓背凹胸的病態姿勢。“含胸拔背”時內部橫隔向下舒張,自然地形成橫隔式的深呼吸,可以幫助氣沉腹部,使上體輕靈,下體穩重,它不同於挺胸的上重下輕。胸隔的一張一縮,一升一降,使隔肌有力,腹腔和肝臟也受到有規律的時緊時鬆的腹壓運動,有利於輸送血液和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相對的使胸腔和肺部也獲得舒張的鍛煉,加強了肺活量。這樣一開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韌帶得到鍛煉。“勁貫脊中”, “力由脊發”,“牽動往來氣貼背”,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另外,我們不能從形式上來理解“含胸拔背”,否則會養成僂背的病態姿勢,與立身中正的原則不符。隨著動作的一開一合,虛實變換,脊椎在中正的狀態下,得到微微的屈伸運動。

身法的中正安舒、輕靈圓活與沉著穩重三者相結合,是太極拳身法的特點。

太極拳對身體的要求

練太極拳生理上的要求和心理上的要求,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心理上的要求屬於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則要落實到身體各部位。

(一)虛領頂勁(頂頭懸)。《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練太極拳時要求頭部正直,但不能用力,下顎稍向內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則僵硬,頸部要靈活,但不能晃動。這三項要領構成"虛領頂勁"。無論身體如何轉動,這個姿勢不能變動。

(二)含胸拔背。含是向內收斂的意思。練習太極拳時尤忌挺胸,挺胸易於導致軀幹僵直,影響氣的上升,壓胸易使閉氣,此二者皆不合太極拳的練氣方法。含胸是胸微微下沉,肺則向下開張,肺活量自然加大,氣則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頭將背微微提起。有了虛領頂勁,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則中樞神經安定。所以,含胸與拔背是相連的。做好虛領頂勁和含胸拔背,則滿身輕利矣。

(三)沉肩墜肘。沉肩墜肘與含胸拔背都是互相關聯的。肩不沉,則胸廓以上皆受束縛。墜肘也是重要的,肘不墜則動作遲滯,力不能長,兩脅失去保護。

(四)松腰垂臀。練太極拳腰都是最重要的,固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輕鬆,便身體動作運轉輕靈。因為太極拳的運動變化皆系於腰。腰松關係著身體的下部著力,不致有頭重腳輕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會造成松腰的障礙。

(五)裹襠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襠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同裡面包裹,臀部不翹,肛門自然向上提,稱為含腚。

(六)尾閭中正。是頂頭懸的延續動作,只要頂頭懸做好了,脊柱自然會正直。做到了虛領頂勁和尾閭中正,就能便全身處於一種興奮狀態。

(七)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就是使橫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這種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飽滿,精神振奮,有利於動作順遂。

結語:怎麼樣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對“太極步”和“太極腿法”應該有了較深入的瞭解了吧,太極練習非一日之功,一定要勤加練習才能有所成!

保持軀幹正直,對老年人特別重要,上身前俯,頭向前傾,彎腰屈背,失去虛靈頂勁,這是衰老的象徵。許多著名書畫家,不論在工作或平時,都是“正襟危坐”,軀幹筆挺的。

但是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有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只要仍然保持“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原則,這就是所謂“中正之偏”。

太極拳身法的輕靈、空松、圓活,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使在任何角度上能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頭、身前傾,彎腰屈背。身法的中正,“尾閭中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重視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沒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會直僵僵地得不到運動;練拳時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沉直豎,骶骨有力、帶脈(腰部周圍一圈)自然充實,下部自然有穩重的感覺;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節用意識控制儘量松舒下沉,自然就會有“含胸拔背”的姿勢,“松肩沉肘”可以幫助“含胸拔背”姿勢的形成。“含胸拔背”不同於弓背凹胸的病態姿勢。“含胸拔背”時內部橫隔向下舒張,自然地形成橫隔式的深呼吸,可以幫助氣沉腹部,使上體輕靈,下體穩重,它不同於挺胸的上重下輕。胸隔的一張一縮,一升一降,使隔肌有力,腹腔和肝臟也受到有規律的時緊時鬆的腹壓運動,有利於輸送血液和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相對的使胸腔和肺部也獲得舒張的鍛煉,加強了肺活量。這樣一開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韌帶得到鍛煉。“勁貫脊中”, “力由脊發”,“牽動往來氣貼背”,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另外,我們不能從形式上來理解“含胸拔背”,否則會養成僂背的病態姿勢,與立身中正的原則不符。隨著動作的一開一合,虛實變換,脊椎在中正的狀態下,得到微微的屈伸運動。

身法的中正安舒、輕靈圓活與沉著穩重三者相結合,是太極拳身法的特點。

太極拳對身體的要求

練太極拳生理上的要求和心理上的要求,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心理上的要求屬於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則要落實到身體各部位。

(一)虛領頂勁(頂頭懸)。《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練太極拳時要求頭部正直,但不能用力,下顎稍向內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則僵硬,頸部要靈活,但不能晃動。這三項要領構成"虛領頂勁"。無論身體如何轉動,這個姿勢不能變動。

(二)含胸拔背。含是向內收斂的意思。練習太極拳時尤忌挺胸,挺胸易於導致軀幹僵直,影響氣的上升,壓胸易使閉氣,此二者皆不合太極拳的練氣方法。含胸是胸微微下沉,肺則向下開張,肺活量自然加大,氣則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頭將背微微提起。有了虛領頂勁,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則中樞神經安定。所以,含胸與拔背是相連的。做好虛領頂勁和含胸拔背,則滿身輕利矣。

(三)沉肩墜肘。沉肩墜肘與含胸拔背都是互相關聯的。肩不沉,則胸廓以上皆受束縛。墜肘也是重要的,肘不墜則動作遲滯,力不能長,兩脅失去保護。

(四)松腰垂臀。練太極拳腰都是最重要的,固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輕鬆,便身體動作運轉輕靈。因為太極拳的運動變化皆系於腰。腰松關係著身體的下部著力,不致有頭重腳輕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會造成松腰的障礙。

(五)裹襠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襠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同裡面包裹,臀部不翹,肛門自然向上提,稱為含腚。

(六)尾閭中正。是頂頭懸的延續動作,只要頂頭懸做好了,脊柱自然會正直。做到了虛領頂勁和尾閭中正,就能便全身處於一種興奮狀態。

(七)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就是使橫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這種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飽滿,精神振奮,有利於動作順遂。

結語:怎麼樣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對“太極步”和“太極腿法”應該有了較深入的瞭解了吧,太極練習非一日之功,一定要勤加練習才能有所成!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