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松活彈抖之蓄髮

前面兩篇已經為大家講解了陳式太極拳松活彈抖的放鬆與靈活階段, 下面小編為大家講一講它的蓄髮階段。 希望大家繼續耐心學習, 畢竟陳式太極拳博大精深, 隻言片語講不完, 聽完之後還是會有收穫的。

蓄髮階段是完成送活彈抖的關鍵階段, 這一階段需要我們堅持下去, 不能半途而廢。

蓄髮階段

欲練彈抖, 先練蓄髮。 所謂蓄髮, 是指陳式太極拳運動在訓練柔過氣剛落點的過程中, 練氣而化勁, 聚柔而剛發, 但內氣是催動外形的主要動力, 所以, 加強內氣充盈練習, 則是初學蓄髮的必修之路。

拳論曰:“蓄而後發……, 蓄勁如開弓, 發勁如放箭。 ”為此, 在蓄勁的練習過程中, 首先要講究使勁蓄得足, 蓄得住。 要求肢體具備五弓之能, 蓄而後發。

運用身體的五張弓, 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練習內勁的運用。

但是, 必須做到以腰弓為主體, 其餘四弓(四肢)做為輔助, 而且, 還需要五弓之勁合為一體, 開合有序, 鬆緊得當, 同時蓄髮相變。

太極拳在蓄勁時, 通過拳勢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圓襠、開膝合臏”, 使周身構成“負陰抱陽”之態勢, 猶如開弓滿盈, 促使肢體做功距離加大, 加強其彈性的儲備能力。

同時, 要求周身之氣聚集于丹田之中, 只待勃發之機, 其勁具有一觸即發之勢。

做到氣沉丹田, 也需要我們掌握好喝呼吸方法,

如腹式呼吸法。

此外, 勁力除了虛領頂勁外, 全身之勁全部向下松串, 注入腳底, 以助腳底之勁上翻傳導。 身體的重心在蓄勁時偏於後腿, 以便轉換調整。

蓄勁總的要求是:上肢虛攏, 下盤穩固, 中間松沉而靈活。 陳式太極拳發勁時, 要求在勁力蓄住的前提下, 能使體內之勁集中在一點迸發體外。

如滿盈弓之箭脫離弦扣, 有“中的”入內之能效。 其關鍵在於擰腰、扣襠、松胯、泛臀、雙腿裡纏、雙足內旋、前腳把、後腳蹬, 一氣呵成。

與此同時, 以腰旋轉為主要動力, 雙肩窩(雲門穴)內氣機潛轉, 互相傳遞(通背勁)。

同時還要求腰松而活, 肩順(松)而脫, 勁力一吐即收, 形體一抖即松, 重心發至左(右)松至右(左)四六分成。

尤其在放勁的一瞬間, 要有勁力從肢體某一部位松抖出來的感覺,

決不可產生絲毫的努勁用力現象。

其氣與勁在體內會產生滯呆之意, 憋在體內得不到完全地運用與發揮, 導致發勁時頭和身體出現一種不應有的震動之狀態, 這是勁沒發出去在體內努憋所致, 輕者頭暈目眩、樁根不穩, 重者鼻口竄血, 學練者必須細心揣摩, 方能領悟。

若要打對稱勁, 要求雙手臂之勁相連而傳遞, 出入而有序, 雙肩鬆開似脫, 同時相吸相系, 並相對傳遞, 其身法要求旋轉而靈活, 主賓得當, 陰陽扶承, 虛實兼備。

特別注意的是, 不可蹲得太低, 一旦發勁身體反而站高起來, 易犯鑽頂弊病, 還會導致氣機上浮, 橫氣填胸, 勁散而不能聚合和樁根不穩等缺點, 學練者不可不知。

為此,

要求蓄與發之勢必須保持平整, 同時要求在形體外觀上, 注後不注前, 注催不注領;在內勁方面, 注陰不注陽, 注入不注出。

尤其是在勁發剛落點的一瞬間, 要求雙腿如釘在地面上一樣, 後腳根決不能離地和挪位, 否則, 勁散而不聚, 練習者必須謹記。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