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輪轉, 初秋之際還沒跟炎熱徹底告別, 兇猛的秋老虎就伺機而動, 帶來一年中溫差最大的日子, 於是感冒、咽喉腫痛、皮炎濕疹各種小病痛紛紛出來作怪。
調起居 解秋乏 適當多睡一小時
處暑節氣正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 自然界中陰氣增強, 陽氣減弱, 人體的陽氣也隨之內收, “秋乏”也就隨之出現。
中醫理論支持秋季“陰精收藏, 收斂神氣”的養生法則, 適當增加睡眠有利於消除疲勞, 恢復體力和腦力, 而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最佳方法。 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品質的午覺, 可以讓人保持精神,
春天捂 秋天凍 避免過早添衣物
“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 “春捂”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 促進陽氣生髮。 “秋凍”是為了促進陽氣潛降。
在季節剛開始轉換時, 氣溫尚不穩定, 暑熱尚未退盡, 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 一旦氣溫回升, 出汗後吹風, 也很容易傷風感冒。 因此, 處暑後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 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 穿很厚的衣服。 而且初秋是“冷”並沒有感覺到“寒”,
多喝水 多喝粥 多吃潤燥生津食物
初秋之際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 處暑也是“熱燥”的開始, 比夏天的乾燥還要明顯, 因此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 甚至起皮脫屑, 毛髮枯燥而無光澤, 頭皮屑增多, 口唇乾燥或裂口, 鼻喉燥得冒火, 大便幹結等症狀。
對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 可在白開水中加少量鹽或蜂蜜, 還可多吃新鮮果蔬, 尤其是梨子和蓮藕, 還可喝一些銀耳、百合、蓮子、鴨子等一些滋陰養肺、潤燥生津的粥湯。
多開窗 少開空調 保護肚臍很重要
白天只要室溫不高, 不宜開空調,
吳興華強調, 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 大家普遍瞭解, 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 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 皮下沒有脂肪組織, 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 如果對臍部防護不當, 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 引發身體不適。
別偷懶 勤鍛煉 輕鬆運動身體棒
鍛煉是養生的重要一環。 適量運動, 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 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原則, 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 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 即運動以“不累”為標準, 量不宜過大, 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 尤其是體質虛弱者, 以防出汗過多, 陽氣耗損。
運動的時間最好在早上和晚上, 可選擇快走、打太極拳、爬山等運動方式, 既能促進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 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氣神。 但中午氣溫偏高, 應儘量避免室外活動, 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