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代名人的養生法則

一、李時珍藥粥養生

李時珍是著名的中醫藥學家,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經也是落榜生。 李時珍14歲考中秀才, 之後9年3次落榜, 於是他棄官從醫, 走遍大江南北, 參考800多種醫書, 歷經29年編成《本草綱目》這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他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 卒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西元1593年), 75歲在那個時候已然屬於高夀。

在李時珍諸多的養生方法中特別推崇藥粥養生,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收載的藥粥就細分補氣、補血、健胃、清熱、解表等將近十七類。 比如很多人吃過的糯米粥、紅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

在李時珍看來, 都有著養生保健的特殊功效。 李時珍說:“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乃粥也。 ”

李時珍認為, 大米、小米利小便, 止煩渴, 厚腸胃;糯米、黍米益氣, 治脾胃虛寒之瀉痢吐逆。 比如在炎熱的夏季, 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 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併煮粥, 並擱涼後食用, 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李時珍特別提倡老年人食粥。 他認為:老人牙齒損壞者多, 脾胃功能虛弱, 實行粥養最佳。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 空腹虛, 穀氣便作, 所補不細, 又極柔膩, 與腸胃相得, 最為飲食之妙訣也。 ”而且認為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 因其性甘平, 是健脾胃、培中氣的良藥。

二、朱丹溪滋陰攝養

朱丹溪(1281~1358年), 字彥修, 名震亨,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 朱丹溪自幼聰敏好學, 日記千言, 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 但都沒有考中。 科舉失敗並沒有使丹溪灰心, 他認為, 要使德澤遠播于四方, 只有學醫濟人, 才是最好的選擇。 他的老師許謙, 臥病日久, 也鼓勵丹溪學醫。 過了兩年, 丹溪42歲時, 治癒了許謙多年的頑疾。 於是, 朱丹溪決意斷絕仕途, 專心從事醫學事業。 有志不在年高, 朱丹溪從醫的時候, 已40歲了, 但是他一心撲在醫學上, 終成一代宗師。

朱丹溪非常重視養生, 70多歲時, 依然形體矯健, 精力充沛, 面色紅潤而光澤, 周圍的人莫不驚訝和羡慕。 有人問他有何養生之法, 他說:“無他也, 唯滋陰攝養、茹淡、恒動也。 ”朱丹溪的養生觀點主要體現在其所著的《格致餘論》中,

創立了“相火論”以及“陽有餘陰不足論”, 並在此基礎上, 確立了“滋陰降火”的養生治病原則。 他認為, 人體即使在正常狀態下, 仍處於陰氣難成易虧的狀態, 再加上人的各種欲望太多, 容易引起相火妄動, 進一步損傷陰精, 極易導致陰精虛損, 因此他把滋陰攝養作為貫穿于人生的重要攝生原則。

朱丹溪認為, 人的衰老與疾病主要是陰氣不足、陽氣相對有餘造成的, 因此, 他主張用滋陰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 所創制的大補陰丸等名方, 至今仍在臨床上使用。 他的母親平素多痰飲之病, 年過70後再沒有發作, 朱丹溪認為是善於養陰的結果。 他的母親還患有脾胃病, 他用滋陰的藥方讓母親常服, 再加上平日注意保健, 因而獲得高夀,

在87歲時無疾而終。

三、蒲松齡以逸為禍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同樣難逃落榜厄運。 蒲松齡19歲時考童子試, 成績名列前茅。 後來考舉人、進士時他卻屢試不中。 但這樣的打擊並沒有讓他一蹶不振, 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讀詩書, 常常深入民間採集素材, 寫出了鴻篇巨制《聊齋志異》。 蒲松齡曾做過郎中, 但因著有《聊齋志異》而聞名於世, 使得他的文名大過了醫名, 他的《聊齋志異》廣泛涉獵醫療保健內容。 其中《醫術》、《藥僧》、《金陵女子》、《太醫》、《口技》、《上仙》等故事情節中幾乎全篇都插入了醫藥衛生和保健知識。

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清代, 他壽至76歲, 已屬長壽。 蒲松齡認為“恒老而知逸”, “以老為福, 以逸為禍也”。 不喜歡動而喜安逸的人容易出現健康危機,

比如長期不活動會使身體對心臟工作量的需要減少, 可導致心肌衰竭, 心臟功能減退, 血液迴圈變慢, 從而引起高血壓, 動脈硬化為冠心病埋下禍根。 現代研究也表明, 身體活動量的減少會使人體免疫細胞的數量減少, 導致抵抗能力下降。 他自己十分注重運動保健, 每天聞雞起舞, 到松柏林中呼吸新鮮空氣, 先練一遍“五禽戲”;再分開馬步, 半抬雙臂, 瞑目靜站, 練一會兒靜功;最後, 把“蛙鳴石”舉上幾十下, 每每感到周身汗津津才結束。 這塊形似青蛙的“蛙鳴石”, 現在仍擺在蒲松嶺故居聊齋裡的案幾上。

蒲松齡還配製了一種“蜜餞菊桑茶”, 具有祛暑、清熱、消積、健脾、通血脈、益睡眠的功效。 在炎熱的夏季堪稱古代版的“養生涼茶”。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