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定心湯主治心氣陰兩虛證

定心湯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心病方中, 主治心悸怔忡, 其方藥組成有:龍眼肉一兩、酸棗仁(炒)五錢、山萸肉五錢、柏子仁(炒)四錢、生牡蠣四錢、生龍骨四錢、生明乳香一錢、生明沒藥一錢。 心因熱怔忡者, 酌加生地數錢。 若脈沉遲無力者, 多因大氣下陷, 詳觀升陷湯跋語及諸案, 自明治法。 張錫純解析此方說:“方中用龍眼肉補心血;棗仁、柏仁補心氣;用龍骨入肝安魂;牡蠣入肺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輔右弼也, 且二藥與萸肉並用, 大能收斂心氣之耗散, 並三焦之氣化亦可因之團聚。 特是心以行血為用, 心體常有舒縮之力,

心房常有啟閉之機, 若用藥一於補斂, 實恐于舒縮啟閉之運動有所妨礙, 故又少加乳香、沒藥之流通氣血者以調和之。 其心中兼熱用生地者, 因生地既能補血以補虛, 尤善涼血以清熱, 故又宜視熱之輕重而斟酌加之也。 ”由上分析可知, 此方主要以益心氣、養心血為主, 心神得安, 故名定心湯。

陳寶貴心解

陳寶貴指出:張錫純所創制的定心湯主治心氣陰兩虛證, 此方特點是大隊益心陰、安心神之藥中, 少佐活血通滯之藥。 如方中龍眼肉用一兩、炒棗仁用五錢、山萸肉用五錢, 而乳香、沒藥則用一錢。 張錫純在文中解釋了心肺相通之生理, 又詳析了心悸怔忡發作之病理, 還將心跳分為真心跳與假心跳, 真者手捫之實覺其跳,

假者手捫之不覺其跳。 又謂真跳者又分兩種, 一為心體自病, 若心房門戶變大、小、窄、闊之類, 可用定心湯, 將方中乳香、沒藥皆改為三錢, 更加當歸、丹參各三錢;一為心不自病, 因身弱而累心致跳, 當用第一卷治勞瘵諸方治之。 陳寶貴認為心之氣陰不足時, 心陽也常受損, 所以對心悸怔忡屬心陰陽兩虛證時, 常用定心湯合生脈飲、桂枝甘草湯來治療。 定心湯善於養心陰、安心神, 生脈飲善於補心氣, 桂枝甘草湯善於溫心陽, 三方合之, 心之氣血陰陽皆能補之, 故而心悸怔忡自能消失矣。

臨證驗案

孫某, 男, 53歲, 2013年3月11日初診。

主因“間斷心悸怔忡2年餘”來診。 患者2年前出現心悸怔忡, 間斷發作, 伴氣短汗出, 自服複方丹參滴丸及硝酸酯類藥,

當時可緩解, 但旋即又發, 呈加重趨勢。 今慕名來診。 現症:間斷心悸怔忡, 活動後明顯, 伴氣短汗出, 睡眠不佳。 舌淡, 苔薄白, 脈細數。 辨證:心氣血兩虛。 治法:補心氣、養心血。 處方:太子參30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5克, 丹參15克, 龍眼肉15克, 炒酸棗仁15克, 山萸肉10克, 炒柏子仁10克, 生牡蠣30克, 生牡蠣30克, 生地15克, 赤芍10克, 沒藥5克, 7劑, 水煎600毫升, 分早、中、晚3次溫服, 日1劑。

二診(2013年3月18日):症狀較前明顯好轉, 偶有畏寒, 上方加桂枝10克, 炙甘草15克, 又取7劑。

三診(2013年3月25日):諸症皆失, 又取7劑。 病癒。

按:依據患者舌脈症, 可辨證為心氣血兩虛證。 治療自當以補心氣、養心血為主。 一診方即是用定心湯合生脈飲加減來補心氣、養心血、安心神。 二診時患者畏寒, 考慮心陽不足, 故合用桂枝甘草湯溫振心陽。

三方合用, 共奏補心氣、養心血、益心陰、溫心陽之功。 患者服20余劑而病癒。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