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三仁東加減治濕溫發熱

案一 顏某, 女, 18歲, 2013年10月13日初診。

患者反復發熱6年余, 加重5天。 病史:6年前暑假期間無誘因發熱, 體溫未超37.8℃, 當地醫院未確診而轉某省級醫院住院, 多方檢查後考慮鼻竇炎所致, 遂行手術, 術後抗感染治療亦無效, 持續約2月後自愈。 6年來夏秋間必發熱, 體溫多在37.2℃~37.4℃, 無明顯規律, 持續2~3個月, 天涼自愈, 曾在當地尋求中醫治療, 無明顯效果。 5天前再次發熱, 體溫最高未超37.5℃, 發熱時乏力、頭沉。 刻診:乏力身困, 口幹喜飲, 冷熱均可, 納差, 大便不幹, 2日一行, 小便可, 舌淡齒痕, 苔白厚膩如積粉罩黃, 脈沉滑。

辨證治則方藥:濕熱內阻, 治擬化濕清熱,

三仁東加減。 杏仁15克, 生薏仁30克, 白蔻仁10克(後下), 滑石30克(包煎), 竹葉10克, 通草6克, 清半夏12克, 厚樸15克, 草果6克, 檳榔10克, 蘆根30克, 蒼術6克, 桔梗10克, 青蒿15克, 7劑, 水煎服。

二診:服藥至第3天后體溫正常, 目前除納食稍差外, 餘無明顯不適, 苔厚膩已退, 處參苓白術散與之。

隨訪:2014年1月其親戚來診, 得知體溫一直正常。

案二 朱某, 男, 15歲, 2013年6月30日初診。

患者反復發熱20天。 病史:20天前受涼後發熱, 體溫38.7℃, 當日社區醫院予退熱、消炎藥體溫曾降至正常, 次日下午再次發熱, 體溫不超38.0℃, 口服藿香正氣滴丸、柴胡口服液、阿莫西林膠囊, 效果不顯。 20天來時有發熱, 最高37.6℃, 多在下午。 刻診:乏力身困, 體溫37.3℃, 鼻塞流黃涕, 口黏膩, 納差, 大便溏, 無明顯惡寒汗出, 舌尖紅、苔黃稍膩, 脈滑數。

門診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正常。

辨證治則方藥:濕溫困阻, 治擬化濕清熱, 三仁東加減。 杏仁10克, 生薏仁30克, 白蔻仁10克(後下), 通草6克, 竹葉10克, 姜半夏10克, 厚樸10克, 滑石15克(包煎), 蒼術10克, 藿香15克, 佩蘭15克, 白扁豆15克, 青蒿15克, 黃芩10克, 5劑, 水煎服。

2014年1月5日因咳嗽來診, 得知半年前藥後體溫正常。

按: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上焦篇》, 原文:“頭痛惡寒, 身重疼痛, 舌白不渴, 脈弦細而濡, 面色淡黃, 胸悶不饑, 午後身熱, 狀若陰虛, 病難速已, 名曰濕溫。 汗之則神昏耳聾, 甚則目暝不欲言, 下之則洞泄, 潤之則病深不解。 長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湯主之。 ”

三仁湯為濕溫發熱主方, 分析其主症:午後發熱, 頭痛身重, 胸悶不饑, 苔白不渴。 此與《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頗類似,

後者主症為:一身盡疼, 發熱, 日晡所劇者。 那麼二者臨床應用主要區別在何處呢?三仁湯多伴濕熱阻滯的中焦證候, 如納差、口膩、便溏等, 尤其是舌苔厚膩, 是選方的著眼點, 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脾胃症狀往往不典型, 這點從選藥上也可以看出來, 前者以杏仁、薏苡仁配伍半夏、白豆蔻、厚朴等辛溫醒脾和胃藥治裡, 後者則伍麻黃宣肺發汗除在表之濕。

對三仁湯方義的分析, 吳鞠通自己簡單解釋為“開上焦肺氣”, 後世多認為不夠貼切。 運用以藥釋方的辦法, 歸納為“宣上、暢中、滲下”三點, 比較切合臨床實際。

兩則病例均以低熱來診, 均伴納差、身困、苔膩, 故辨證為濕熱內阻, 均處以三仁東加減, 唯案一因舌淡齒痕, 故合入檳榔、草果辛溫,

取達原飲意;口乾渴喜飲, 濕熱日久傷津之故, 加入蘆根清熱生津而無助濕之弊。 案二因正值暑期, 且大便溏泄, 參入藿香、佩蘭、白扁豆化濕解暑止瀉;舌尖紅, 加黃芩以清上焦濕熱, 此皆隨證所變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