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相當於中醫的“肺風粉刺”。 其病因複雜, 至今未完全明瞭, 主要與以下四種因素有關, 雄激素與皮脂腺功能亢進、毛囊皮脂導管的角化異常、毛囊皮脂單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炎症及宿主的免疫反應。
[臨床表現]
1.早期典型皮損為位於毛囊口的黑頭粉刺和白頭粉刺。 黑頭粉刺為阻塞于毛囊管內的脂栓末端, 見於擴大的毛囊口中, 呈點狀黑色, 可擠出脂栓。 發展過程中可發生炎性丘疹、膿皰、結節、膿腫及瘢痕等。
2.好發於面部、上胸及肩胛間、背部等皮脂腺串富部位, 常伴皮脂溢出, 青年男女多見。
3.慢性病程,
[診斷]
1.根據臨床表現特徵, 即可診斷。
2.需與酒渣鼻鑒別, 後者發病年齡較晚, 中年人多見, 僅發于面部, 皮損常伴有毛細血管擴張。
[治療]
1.西醫藥治療(1)內服藥治療①內分泌製劑:如己烯雌酚1n瑤, 每日1次口服, 10日為一療程, 女性要在月經後5日開始服用;尼爾雌醇lmg, 半月1次口服;安體舒通20mg, 每日3次, 連服1月。 ②抗生素:可選用四環素、紅黴素、甲硝唑、美滿黴素(500mg, 每日2次, 口服)、氟嗪酸(200mg, 每日1次口服)等, 無論哪種抗生素均需堅持服藥2-3月, 甚至更長。 ③維甲酸類:如維胺脂25mg, 每日3次口服;異維A酸(泰爾絲)10—20mg, 每日3次口服。 ④其他:維生素B族、維生素A、E, 硫酸鋅, 酮康唑, 煙酸肌醇B8等亦可酌情應用。 (2)外用藥治療①維甲酸類:0.025%-O.05%維甲酸霜或乳膏、o.3%維胺酯乳膏(痤瘡王)等。
2.中醫藥治療(1)內治法①肺胃血熱:皮疹以炎性丘疹為主, 可伴膿皰, 苔薄黃, 脈滑數。 治法:宜肺清胃, 涼血解毒。 方藥:枇杷葉15克、黃芩10克、桑白皮15克、生山梔10克、黃連10克、邊翹15克、丹皮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生地10克、生甘草6克。 ②濕阻血淤:皮疹以囊腫、結節、疤痕為主, 舌紫暗, 脈弦滑。 治法:祛濕化淤, 兼以解毒。 方藥:茵陳15克、生苡仁15克、生山植10克、黃芩10克、連翹15克、丹參30克、川軍6克、桔梗6克、皂刺10克、夏枯草15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2)外用中藥治療①顛倒散(大黃、硫黃等份)涼茶調敷患處, 每日2次。
[預防與調養]
1.講究衛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注意飲食, 少食脂肪及甜食, 多吃蔬菜及水果, 健全消化功能。
3.常用熱水肥皂洗滌患部, 不宜用油脂類化妝晶, 避免用手擠壓患部。
4.精神愉快, 避免過度緊張和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