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小趙是一名退伍軍人, 平日裡除了偶爾感冒、發燒, 沒得過什麼大病。 可2008年上半年開始, 不知道為什麼, 全身就是使不上勁, 吃起東西來也大不如從前。 這樣的狀況越來越明顯。 短短幾個月折騰下來, 人便瘦了10斤左右。 不僅如此, 手指漸感麻木。 無奈之下, 小趙來到了醫院檢查。
在醫生仔細的詢問下, 小趙提到兩年前, 自己曾有過多飲多尿的經歷。 全面的體檢之後, 醫生發現小全確實有肌肉力量的下降, 但也僅限於此。 隨即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實驗室檢查。 肌電圖檢查顯示, 雙下肢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這是一種名為原發性高鈉血症的疾病, 病因是大腦某一特定區域的炎症、腫瘤、手術或其他病變。
千百萬年的物種進化, 使得人類體內的各種環境成為“最優設計”。 也就是說, 血鈉在136~145mmol/L是最適合生存的。 超出或不足, 對人體而言均是有害。 對於血鈉水準的調節, 大腦的作用類似於將空調設定在某一個標準溫度。 我們都知道, 室內溫度高或低都需要空調在感知後, 調整運行以保證恒溫。 只不過, 大腦的調節更為精細、複雜。 血鈉過高時, 感受器向大腦發出信號, 於是口渴中樞產生了“渴”的感覺。 同時, 下丘腦分泌一種名為抗利尿激素的物質, 增加腎臟對水的吸收, 簡單的說就是減少排出的尿量。
一旦弄清楚了疾病的機制, 醫生就更容易採取一些措施以糾正高鈉。 例如強制患者喝水, 人為補充抗利尿激素等等。 這些都是“治標”的方法, 為求“治本”, 最重要的則是找出病因, 進行針對性的處理。
原發性高鈉血症並不常見, 它會有哪些表現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呢?顱內的炎症、腫瘤最常見的表現是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