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震區心理援助手冊之成人篇

[FS:CONTENT_START]

1、受災者落下終身殘疾, 產生輕生的想法, 該如何處理?

災難性事件的倖存者, 身體很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有些甚至會導致終身殘疾。 特別是度過了充斥著倖免于難的樂觀主義的“蜜月期”, 人們將會更多得看到生活中實際的困難, 重建家園恢復正常生活比其他健全的倖存者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甚至由於殘疾自己的後半生的生活軌跡將會完全轉變。 這個時候很容易產生強烈的不穩定情緒, 甚至有“還不如當時死了算了”“留下自己廢人一個, 同樣沒法活”的輕生的想法。

這些由於災難致殘的倖存者,

除了承擔失去家園的物質損失, 失去親人朋友的精神打擊, 比其他倖存者體會到更多的苦難。 他們的無助感、不安全感更強, 會表現出更多的自卑感和過於敏感。 對這些倖存者, 我們要付出更多的援助和關注:

*陪伴與傾聽仍然是最好的支持。 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人面對所有的困難, 而是可以得到很多的來自于家人和朋友的關愛。

*鼓勵他們訴說自己內心的感受, 自己的擔憂、恐慌。 避免說“別想了”“你別難過”等阻止他正面自己感受狀態宣洩自己的情緒的話語。 也儘量避免“你一定會好起來的”“一切都會過去的”等空洞無物的話。

*理解他們可能出現的暴怒情緒和暴力行為, 根據情況選擇是否給與一定的私人空間。

*多與他談論災難中好的事情, 比如家人團聚, 治療效果較好, 恢復較快等等, 用現實中收到的幫助幫助其建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帶他多與同樣受傷致殘但是堅強生活的人交流溝通, 共同的經歷會有比較共性的體驗。

*幫助他樹立新的生活的希望, 建立新的期待。

*幫助他看到自己仍然可以獨自完成的工作, 鼓勵他發掘沒有發現的特長。

2、老年人在地震之後會有哪些特殊的心理反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老年人災難後反應的不盡相同。 在一些災難中, 他們表現得並不比年輕人脆弱。 而另外一些時候則表現得更容易受到傷害。 儘管先前的調查研究有些矛盾, 但是老年人從災難中恢復的時候更容易產生不利的情緒反應。

他們可能獨自生活, 缺少幫助和其他資源。 老年人沮喪和其他類型的悲傷情緒很容易被忽略, 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可能呈現的症狀類型與年輕人不是完全相同。 舉例來講, 方向知覺的喪失、記憶遺忘和注意力難集中都可能是老年人情緒低落的一種表現。 老年人也同樣更容易被犧牲, 當家庭和社區面臨較大的壓力時候, 老年人的特定需求往往不會被優先考慮。 有些老年人在災難中失去了全部的生活, 包括他們的孩子, 家園等等, 但是他們已經垂暮, 已經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復原心情。 這些老年人或許更類似於身體殘疾的人們。

對於災後老年人情緒低落, 並且容易波動的特徵, 可以利用以下幾個手段對他們進行幫助:

*幫助老人協調多方可以利用的資源, 在災難過後, 親友的陪伴能給老年人的心理帶來溫暖, 讓老人感覺到老有所養, 以減輕他對未來生活壓力的擔憂。 對於那些因為災難失去親人的老年人來說, 政府與相關機構應該給他們提供相應的物質生活保障, 以增進其安全感。

*豐富生活內容, 尋找精神上的寄託。 克服不良情緒, 有意識地充實生活內容, 並結識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 生活在群體的友愛之中;心理學家認為老人們“足不出戶, 閉門思變”是造成情緒波動的主要因素, 所以, 第一步要做的, 就是組織老人們參加群體活動。 *笑一笑, 十年少。 笑具有三種基本作用:獲得快樂、克服焦慮和加強群體關係。

可以讓讓老年人定時看一本幽默小說、連環漫畫, 或看一齣喜劇電影。

*鼓勵老有所為, 堅持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 既可以延緩大腦的衰老, 又可延緩機體的衰退, 同時還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 從而減少負面情緒的滋生。

3、女性有哪些特殊的需要, 如何説明災區的女性?

災後女性的需求與災難發生前女性在社會上[FS:PAGE]的角色、經歷和身份地位有關。 同時, 需要強調的是, 並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有相同的需求。 不同種族、年齡、社會階層、婚姻狀況、個性特徵和過往的受傷情況都會影響他們的需求。 年齡較大或者傷殘的女性可能還承受著額外的負擔。 同時, 這次的災難受害者中, 很多女性都來自相對貧困的地區, 她們的文化水準相對較低,不識字或者不會說普通話。在災難預防、示警和應對等社會團體中,女性成員的數量往往較少。因此,在應對災難的時候,做出許多決策的時候,她們的需求可能不會被重視、充分評估或者回應。考慮到女性的特殊情況,應該從更加現實的角度給予女性以幫助。

*協助不識字的女性處理災後的一些具體事務,如填寫表格,申領救濟金等;*來自農村地區的女性,由於不會說普通話、性格內撚等原因,一般不會主動的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感受,這時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主動的與他們接觸,分享她們內心的感受與體驗;*女性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組織和互助網路,不論對於的女性個體還是整個的災難應急反應,都可以成為一種力量的來源。那些在家工作的家庭婦女可能相對得較為孤立。因此,在有必要的時候,應該協助女性加入到這些互助組織網路中;*鼓勵女性開發自己內部的力量,與男性一起加入到災後的重建工作。這樣,不僅有利於女性自身的成長,也有利於其所在的家庭的復原。

4、殘疾人在地震之後會有哪些特殊需求?如何對他們進行幫助?

患有身體殘疾、精神疾病或者智力遲鈍的人會表現出非常明顯不同的需求,這三類人群在災難發生時會存在非常高的風險。因為這些人群平時所接受的正常的看護或者輔助,還有他們自己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機能狀態都會被災難所打斷。例如,藥物的供給、設備的援助比如輪椅、熟悉的照顧者和有效的治療程式都會變得很難獲得。這都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增加焦慮和應激。而應激,接著又可能惡化之前的精神疾病。可能還會需要特定的住所或者飲食。

那些罹患精神疾病或者發育智力延後的人可能只有較少或者基本沒有適應性的高級智慧,也基本上不會自我求救。而且相對於大家正在遭受的這種劇烈的很難適應得災難來說,殘疾人所承受的那些痛苦似乎不再那麼值得一提。他們的殘疾可能成為他們應對災難時的障礙。傷殘人士特別容易被忽視、孤立,更容易成為受害者。由於缺乏足夠的健康看護,他們在災難後很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和發生傳染性疾病(比如在避難場所)。基於殘疾人的特殊性,應該從機構、家庭與心理幫助者幾個層面給予殘疾人更多的理解與關愛。

(1)作為政府或援助機構來說,應考慮到殘疾人的現實需要,給予殘疾人更多的關心與支持;(2)正視殘疾人的孤獨感。不要孤立殘疾人,在災後,其家人應該給予殘疾人很多陪伴,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將有助於殘疾人的心理康復;(3)很多殘疾人由於存在軀體的疾患,感覺自己成了別人的累贅,因此存在一種普遍的自卑感。災難過後,家人與心理援助者尤其要開發殘疾人的內部力量,應該鼓勵其從事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廢人,這樣能夠大大地增強其自我價值感。

5、我的朋友失去了親人,卻不能接受這一事實,我該如何幫助他?

災難過後,人們開始由極端的驚慌、恐懼,逐漸過渡到恢復期,在恢復期,人們的心理變化發展,一般要經歷五個階段,即“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納”。失去親人卻不願接受這一事實,否認這一事實,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保護機制。

*不能接受這一事實,可能表現在不能直面災難,不相信災難已經發生,不相信頃刻間家園已經化為廢墟,親人已經離去。典型的表現就是不願意離開災難現場,不能和遇難的家人做分別。

*不能接受這一事實的另一種表現就是憤怒。面臨災難,尤其是自然災害,人們的憤怒情緒很容易被[FS:PAGE]觸動。因為身心經歷巨大創傷的時候,我們的焦慮和能量無處釋放,而憤怒是最直接、最簡單的自我防禦情緒。所以,這個時期很多人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憤怒情緒,來代替內心的痛苦和難以表達的創傷。

在這個時候一方面我們要理解他們無法接受“瞬間破滅”的正常心理反應,另一方面要引導他們參與到告別儀式中來,和家園告別,和親人告別,在內心有一個明確的“結束儀式”,以便順利渡過否認階段。

當他們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我們應該儘量包容他們正常的情緒發洩,比如痛哭、怨天尤人、摔東西等等,只要不會對自己和周圍的人造成傷害,可以適當的去發洩內心的憤怒,而且對於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無法發洩憤怒情緒的人,我們還要引導他們以適當的方式把內心的憤怒和壓抑發洩出來。不要試圖用批評或責駡來幫助他們堅強,使他瞭解傷痛的撫平是需要時間、鼓勵和關心的。

6、有的人失去了親人也不感到悲傷。為什麼?

遇到重大災難性事件時,當應激刺激過於強烈,難以承受的時候,會產生創傷後應激反應。在這種反應的急性期會出現分離反應,主要表現為麻木、脫離、或沒有情感反應的主觀感覺,對周圍的感覺和覺察能力有所減低,出現發呆、迷茫等表現,甚至親人亡故也不感到悲傷。甚至會出現方位感喪失,性格變化,不能回憶災難發生時的重要方面等等。

這種失去了親人也不感到悲傷的情緒,其實是一種回避反應,表現為不能直面災難,是對現實的一種否定,表示拒絕接受這一事實。需要強調的是,以上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情感的淡漠麻木,沒有正常的情緒反應,這些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大部分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漸漸減弱,一般在一個月以後,我們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傷、思念這樣的情緒可能會持續得更久,伴隨我們幾個月甚至幾年,但不會對生活造成太多影響。我們要學會帶著我們的哀傷繼續生活。

7、倖存者的親友下落不明,該如何穩定他們的情緒?

災難發生,自己死裡逃生卻發現親友下落不明,所有這些都會造成恐慌,擔心,焦慮等等情緒狀態。這個時候,倖存者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使其獨自去面對災後所有的衝擊,這種孤獨感、無助感、被拋棄感會加重這種應激反應,如果倖存者本身受傷情況可能更複雜。一方面急切得希望得到親友 她們的文化水準相對較低,不識字或者不會說普通話。在災難預防、示警和應對等社會團體中,女性成員的數量往往較少。因此,在應對災難的時候,做出許多決策的時候,她們的需求可能不會被重視、充分評估或者回應。考慮到女性的特殊情況,應該從更加現實的角度給予女性以幫助。

*協助不識字的女性處理災後的一些具體事務,如填寫表格,申領救濟金等;*來自農村地區的女性,由於不會說普通話、性格內撚等原因,一般不會主動的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感受,這時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主動的與他們接觸,分享她們內心的感受與體驗;*女性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組織和互助網路,不論對於的女性個體還是整個的災難應急反應,都可以成為一種力量的來源。那些在家工作的家庭婦女可能相對得較為孤立。因此,在有必要的時候,應該協助女性加入到這些互助組織網路中;*鼓勵女性開發自己內部的力量,與男性一起加入到災後的重建工作。這樣,不僅有利於女性自身的成長,也有利於其所在的家庭的復原。

4、殘疾人在地震之後會有哪些特殊需求?如何對他們進行幫助?

患有身體殘疾、精神疾病或者智力遲鈍的人會表現出非常明顯不同的需求,這三類人群在災難發生時會存在非常高的風險。因為這些人群平時所接受的正常的看護或者輔助,還有他們自己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機能狀態都會被災難所打斷。例如,藥物的供給、設備的援助比如輪椅、熟悉的照顧者和有效的治療程式都會變得很難獲得。這都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增加焦慮和應激。而應激,接著又可能惡化之前的精神疾病。可能還會需要特定的住所或者飲食。

那些罹患精神疾病或者發育智力延後的人可能只有較少或者基本沒有適應性的高級智慧,也基本上不會自我求救。而且相對於大家正在遭受的這種劇烈的很難適應得災難來說,殘疾人所承受的那些痛苦似乎不再那麼值得一提。他們的殘疾可能成為他們應對災難時的障礙。傷殘人士特別容易被忽視、孤立,更容易成為受害者。由於缺乏足夠的健康看護,他們在災難後很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和發生傳染性疾病(比如在避難場所)。基於殘疾人的特殊性,應該從機構、家庭與心理幫助者幾個層面給予殘疾人更多的理解與關愛。

(1)作為政府或援助機構來說,應考慮到殘疾人的現實需要,給予殘疾人更多的關心與支持;(2)正視殘疾人的孤獨感。不要孤立殘疾人,在災後,其家人應該給予殘疾人很多陪伴,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將有助於殘疾人的心理康復;(3)很多殘疾人由於存在軀體的疾患,感覺自己成了別人的累贅,因此存在一種普遍的自卑感。災難過後,家人與心理援助者尤其要開發殘疾人的內部力量,應該鼓勵其從事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廢人,這樣能夠大大地增強其自我價值感。

5、我的朋友失去了親人,卻不能接受這一事實,我該如何幫助他?

災難過後,人們開始由極端的驚慌、恐懼,逐漸過渡到恢復期,在恢復期,人們的心理變化發展,一般要經歷五個階段,即“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納”。失去親人卻不願接受這一事實,否認這一事實,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保護機制。

*不能接受這一事實,可能表現在不能直面災難,不相信災難已經發生,不相信頃刻間家園已經化為廢墟,親人已經離去。典型的表現就是不願意離開災難現場,不能和遇難的家人做分別。

*不能接受這一事實的另一種表現就是憤怒。面臨災難,尤其是自然災害,人們的憤怒情緒很容易被[FS:PAGE]觸動。因為身心經歷巨大創傷的時候,我們的焦慮和能量無處釋放,而憤怒是最直接、最簡單的自我防禦情緒。所以,這個時期很多人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憤怒情緒,來代替內心的痛苦和難以表達的創傷。

在這個時候一方面我們要理解他們無法接受“瞬間破滅”的正常心理反應,另一方面要引導他們參與到告別儀式中來,和家園告別,和親人告別,在內心有一個明確的“結束儀式”,以便順利渡過否認階段。

當他們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我們應該儘量包容他們正常的情緒發洩,比如痛哭、怨天尤人、摔東西等等,只要不會對自己和周圍的人造成傷害,可以適當的去發洩內心的憤怒,而且對於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無法發洩憤怒情緒的人,我們還要引導他們以適當的方式把內心的憤怒和壓抑發洩出來。不要試圖用批評或責駡來幫助他們堅強,使他瞭解傷痛的撫平是需要時間、鼓勵和關心的。

6、有的人失去了親人也不感到悲傷。為什麼?

遇到重大災難性事件時,當應激刺激過於強烈,難以承受的時候,會產生創傷後應激反應。在這種反應的急性期會出現分離反應,主要表現為麻木、脫離、或沒有情感反應的主觀感覺,對周圍的感覺和覺察能力有所減低,出現發呆、迷茫等表現,甚至親人亡故也不感到悲傷。甚至會出現方位感喪失,性格變化,不能回憶災難發生時的重要方面等等。

這種失去了親人也不感到悲傷的情緒,其實是一種回避反應,表現為不能直面災難,是對現實的一種否定,表示拒絕接受這一事實。需要強調的是,以上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情感的淡漠麻木,沒有正常的情緒反應,這些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大部分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漸漸減弱,一般在一個月以後,我們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傷、思念這樣的情緒可能會持續得更久,伴隨我們幾個月甚至幾年,但不會對生活造成太多影響。我們要學會帶著我們的哀傷繼續生活。

7、倖存者的親友下落不明,該如何穩定他們的情緒?

災難發生,自己死裡逃生卻發現親友下落不明,所有這些都會造成恐慌,擔心,焦慮等等情緒狀態。這個時候,倖存者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使其獨自去面對災後所有的衝擊,這種孤獨感、無助感、被拋棄感會加重這種應激反應,如果倖存者本身受傷情況可能更複雜。一方面急切得希望得到親友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