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視是一種表面看不出來的眼病。 因為眼球裡外都沒有器質性病變, 孩子的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 但卻視力低下, 無論配戴什麼樣的矯正眼鏡, 視力都不能達到正常水準。 目前, 將矯正視力≤0.8者定為弱視。
小兒出生時, 視覺系統尚未發育完善, 出生時僅有光感。 生後2年內, 是視覺發育的關鍵時期。 在此期間若發生斜視、屈光參差、白內障、上瞼下垂、角膜混濁等眼病, 或者因眼病長時間遮蓋小嬰兒的一隻眼, 都將對視覺系統產生干擾, 很容易形成弱視。
例如:發生斜視後, 由於複視和視覺紊亂, 使小兒感到極度不適。
有些小兒有屈光不正, 一隻眼的度數高, 另一隻眼度數低, 由於兩眼屈光參差太大, 致使兩眼物像的清晰度不等, 大腦無法將兩眼物像融合為一體, 只有抑制屈光不正度數高的一隻眼。 日久, 該眼視力逐漸下降, 就形成了弱視。
還有的小兒生來就是高度遠視, 兩眼視力相同或相近, 但都低下。 這樣, 由眼睛傳入大腦視中樞的衝動比正常眼弱, 因這條神經通路發育不良, 也會產生弱視, 我們稱之為屈光不正性弱視。
治療上述三種弱視, 首先要散瞳驗光、配戴合理的矯正眼鏡。 對於屈光不正性弱視配戴合適的眼鏡後,
還有一種弱視叫形覺剝奪性弱視。 這是在嬰幼兒時期, 由於角膜混濁、先天性白內障、上瞼下垂遮擋瞳孔, 或不適當遮蓋了小兒的一隻眼, 使光刺激不能充分進入眼球, 剝奪了眼黃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機會, 使該眼無法產生正常衝動, 導致該眼到大腦視中樞的通路發育受影響, 從而產生的弱視。 與前面幾種弱視相比, 這種弱視程度較重。 所以, 小兒出生後若發現患先天性白內障、上瞼下垂遮擋瞳孔,
還有一種弱視, 稱為先天性弱視, 原因尚不清楚。 據推測, 可能與生後早期視網膜和視路發生過出血有關。 這種弱視預後極差, 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手段。
總之, 弱視是一種發育性疾病, 若能及時治療, 年齡越小, 療效越高。 如果超過12歲後, 治癒基本無望。 可見, 提高治癒率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 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看看孩子有無視力不好的表現, 例如:看書距離太近, 眯著眼睛看東西, 或者歪著頭用一隻眼看東西等。 若發生這些情況,
根據我們的經驗, 孩子到3歲半時, 就可以把視力表掛在5米遠的牆上, 教孩子識別, 檢查一下視力, 若不足0.8, 務必到醫院就診。 不少小兒一隻眼視力好, 不影響吃喝與玩耍, 另一隻眼弱視, 常常不易察覺, 往往到小學體檢時才發現, 此時, 已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期。 所以, 建議托幼園所應把視力檢查列為入託升班的常規檢查, 這樣有利於早期發現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