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血虛、氣虛不等於貧血,先別忙著調補

貧血, 先別忙著調補 src="http://img.familydoctor.com.cn/cms/20140616/201406161149295817.jpg">

中醫指出, 低血壓或貧血的患者容易發生頭暈、目眩、疲倦等現象, 甚至因血壓不足, 體內迴圈不順暢, 而出現飲厥 頭痛的偏頭痛症狀, 這類患者通常以女性居多。 依中醫的辨證原則來看, 通常屬血虛之症, 臨床上應以補血處方進行調養 , 不過, 血虛症並非現代醫學所指的貧血, 也並非所有低血 壓體質者均屬血虛症, 臨床上仍須就其症狀表現進行辨證。

血虛症者除常有頭暈、目眩的困擾外, 還可觀察到其指甲、嘴唇、舌頭顏色蒼白, 臉色萎黃;氣虛者則臉色蒼白、易疲倦、呼吸短淺、懶言、語聲低萎、 容易出汗。

傳統醫學認為, 血屬陰, 氣屬陽, 陰虛與血虛的症狀表現不同, 且臨床上辨證時, 還須辨別五臟陰陽, 現代醫學所檢測的血色素及血壓值過低, 未必是血虛證。

一般而言, 補血、補氣的基本處方通常可分別選用四物湯及四君子湯, 但是, 除了辨別氣血狀況外, 還須視患者體質, 評估是否加入人參、黃耆、白朮等補氣藥物;或添加木香、香附、陳皮等行氣藥材, 來幫助氣機順暢運行。 至於血虛者, 還必須辨別患者是否為血熱或血瘀, 應采涼血的治療原則, 或添加 桃仁、紅花、丹皮、赤芍等溫血藥物, 並非單純地辨別氣血狀況 即可。

中醫師強調, 現代醫學對血壓及血色素的檢測, 與傳統醫學診斷原則不同, 雖然許多貧血或低血壓婦女經辨證的結果為血虛證者 ,

但也有不少低血壓者並未出現任何不適。 低血壓或貧血情況者 不必過於恐慌, 甚至因而大肆進補;如出現不適, 希望以中藥進行調理者, 也應先徵詢中醫師的意見, 再對症下藥, 以免進補不 當, 無助於症狀改善, 反而引發副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