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低溫環境人群的養生飲食

隨著亞寒帶和寒帶地區的經濟開發, 溫帶人到寒帶地區工作後, 發生明顯的生理變化, 為適應寒帶地區人員所出現的特殊生理變化, 應對其營養和飲食加以調整。

飲食食物總熱能為4200千卡、脂肪含量60%時, 如提高勞動強度, 則使熱能代謝為負氮平衡, 尿中有酮體排出。 對寒冷經過適應後, 機體利用酮體作為熱來源。 低溫時大量增加飲食脂肪量時, 必須注意碳水化合物含量。 寒冷地區飲食脂肪含量可略高, 但不宜過高, 為總熱能的35%—40%。 寒區蛋白質供給應充裕, 不論飲食蛋白質含量高低, 突然接觸低溫時,

蛋白質分解加速, 極易出現負氮平衡。 故寒冷地區蛋白質供給量應占總熱量13%~15%, 最高不超過20%。 應保持合理的必需氨基酸構成比例, 故蛋白總量中動物蛋白應占50%~65%。 必需氨基酸可提高機體耐寒能力, 蛋氨酸特別重要。

維生素寒區營養調查發現, 維生素需要量均顯著提高, 包括維生素A、B、C、D等。 因此, 可在某些食品中加維生素C或直接服用維生素C片。 維生素A也影響機體耐寒能力, 缺乏時大鼠在5℃存活時間縮短。 在寒區其他維生素每天需要量, 泛酸10~15毫克、維生素B22~3毫克、葉酸1~2毫克、生物素200~300微克、膽鹼0.5~1.0克、維生素E15~20毫克、維生素K200~300微克、微生素PP50~70毫克和多不飽和脂肪酸5~6克等。

礦物質寒區容易缺乏的主要是鈣和鈉, 寒區骨折患者骨痂形成速度明顯較溫帶地區緩慢;寒冷地區蔬菜和水果較少,

如無充分奶類供給, 則很容易導致礦物質缺乏。 食鹽對寒冷地區居民特別重要, 調查表明, 低溫環境中食鹽攝入量增加, 可使機體產熱功能加強。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