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狀表現是什麼

下消化道出血系指肛門、直腸、盲腸、回腸及空腸的出血。 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狀, 其顏色隨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與血液在腸道停留的時間而有不同。 患病率雖不及上消化道出血高, 但臨床亦常發生。 其中, 小腸出血比大腸出血少見, 但診斷較為困難。

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症狀:

1、便血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為血便或暗紅色大便, 不伴嘔血。 但出血量大的上消化道出血亦可表現為暗紅色大便;高位小腸出血乃至右半結腸出血, 如血在腸腔停留較久亦可呈柏油樣。

2、周圍迴圈障礙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量達血容量的10%~15%時,

除畏寒、頭暈外, 多無血壓、脈搏等變化;出血量達血容量的20%以上, 則有冷汗、心慌、脈搏增快、四肢厥冷等急性失血症狀。 若出血量達30%血容量以上, 則出現急性周圍迴圈衰竭的表現, 顯示血壓下降、脈搏頻數微弱、呼吸急促及休克等。

不同病因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 臨床表現不一樣。

下消化道出血量小者可無臨床症狀, 或僅在檢驗糞便潛血試驗時才予發現;小量而反復的出血可引起貧血, 大量而持續的出血則引起休克。 由於病因很多, 其臨床表現也不一致。

(1)腸道腫瘤:

直腸、結腸癌在未發生大出血之前多數已有明顯症狀, 如大便習慣和糞便形狀改變、腹脹、腹痛等, 約10~20%病例可發生急性大量出血。

偶也有肝癌侵入結腸肝曲, 子宮頸癌侵入直腸而引起大量便血。 引起便血的其他惡性腫瘤有淋巴肉瘤、黑色素瘤等, 但遠較癌腫為少見。 良性腫瘤如平滑肌瘤等, 當其體積較大時, 也可引起便血。

(2)腸息肉:

息肉的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內, 兒童尤多見。 一般為少量或中等量反復多次出血, 血液附在糞便表面, 個別病例出血量大, 色較鮮紅。

(3)腸道炎性疾病: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併發大出血者較少見, 約4%, 出血前已有腹瀉、粘液血便或膿性便史, 好發於20~50歲, 多有排便後腹痛緩解的特點。 急性壞死性小腸炎有腹痛、腹瀉、便血和毒血症四個主要症狀, 血便呈暗紅色或鮮紅色糊狀, 有時出血相當嚴重。 潰瘍型克隆病患者可有便血, 出血前常有低熱、腹瀉、腹部疼痛和壓痛。

(4)結腸憩室:

過去認為結腸憩室很少發生出血, 除非同時伴有憩室炎, 但近年來證實無炎症時也可出血, 並被認為系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 發病率和性別無關。 憩室出血多為急性, 出血量遠多於血管發育不良, 因為前者來自結腸動脈血管支, 而後者來自擴張的小靜脈或毛細血管。 出血量雖多, 但75%病例出血能自行停止, 出血的復發率很低。

(5)結腸血管發育不良:

又稱結腸血管擴張或動靜脈畸形, 系一種老年人的退行性病變, 見於60歲以上老年人。 病變直徑一般在0.5cm以下, 多位於盲腸及升結腸, 鏡檢所見的病變均由擴大的靜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組成, 起始於粘膜下層, 逐步累及粘膜層,

最後使整個粘膜層充滿擴大和變形的血管。 臨床表現為便血, 出血量一般不多, 但易反復發作;在約15%病例可有大量出血, 然罕有導致休克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