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傷寒

傷寒又名腸傷寒, 是由傷寒杆曹侵襲引起以持續發熱、肝脾腫大, 玫瑰疹、相對緩脈及白細胞減少為特徵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屬中醫“濕溫”範疇.

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本病外感濕熱病邪, 也可因素蘊脾濕又複感外邪而發病.病邪多從口入, 進而傷及胃氣, 濕熱之邪阻遏中焦, 或上阻清陽, 而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蘊蒸日久, 可化熱化燥, 熱甚, 而致髒實燥結之象.漫熱傳營入血, 則熱傷營血, 熱迫血溢.濕為陰邪, 留戀日久則可傷人陽氣.濕熱久部不解, 釀蒸痰濁則蒙蔽心竅, 若氣分熱邪未解, 而營分熱邪已盛,

則氣營兩燔, 熱擾心營.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由腸桿菌科沙門菌屬D群的傷寒桿菌引起.內毒素是其主要致病因數, 傷寒菌隨飲食入胃, 經腸系膜淋巴結, 胸導管入血, 如機體缺乏免疫力, 傷寒桿菌可經血循環到肝、脾, 骨髓、淋巴結等單核-吞噬細胞內大量繁殖後再次入血, 形成第二次菌血症, 因菌量多並釋放內毒素, 開始出現臨床症狀.其基本病理表現為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增生性反應, 以回腸末端淋巴組織病變且著.病變侵蝕小動脈引起腸出血.腸脹氣者, 少數潰瘍深者可致腸穿孔, 病菌易在膽汁中繁殖, 使少數病人成為慢性帶菌者.

治療

(一)普通康復療法

(1)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消毒

(2)急性發熱期給予易消化, 無渣流質飲食,

熱退後改用無渣軟食, 膻脹, 腹瀉時不宜多給牛奶及食糖。 高熱嘔吐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補液, 日進水量成人不少於2500毫升.

(3)嚴密觀察體溫、脈搏、血壓, 腹部體征及大便情況。 防止發生併發病症。

(二)中醫分型與中藥治法

1.濕郁衛氣

身熱不揚, 形寒少汗, 頭身困重, 脘痞腹脹, 納呆不欲飲水, 小便短少, 苔白膩, 脈緩。

[治法] 清利濕熱, 芳化宜透.

[方藥] 三仁東加減:杏仁12克, 白蒄仁13克(後下), 制半夏12克, 厚樸花12克, 薏仁米25克, 滑石13克, 通草12克, 淡竹葉45克, 甘草4克.

2.氣分濕熱

身熱起伏, 午後熱甚, 持續不退, 汗出不解, 面色晦垢, 口渴不欲飲, 腕膛痞滿, 便溏或秘.或胸腹出現紅疹、白瘖, 或皮膚鞏膜發黃。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

[治法] 清利濕熱, 理氣和中。

[方藥] 連樸飲加減:川黃連7克,

厚樸45克, 制半夏12克, 石菖蒲12克, 焦梔子12克, 淡豆豉12克, 蘆根13克, 甘草4克。

3.熱入營血

身熱夜間為甚, 煩躁不安, 或神志昏蒙, 循衣摸床。 身發斑疹, 甚則大便下血, 或伴腹痛, 舌絳少苔而幹 , 脈細數。 若卒然腹痛便血, 可見身熱驟退, 面色蒼白, 汗出肢冷等危象。

[治法] 清營泄熱, 涼血散血.

[方藥] 清背東加減:水牛角35克, 生地25克, 赤芍16克, 黃連12克, 桅子12克, 地榆16克, 丹皮13克。 若濕熱釀痰、蒙蔽心竅則以菖蒲郁金湯為主:如偏熱重者, 可送服至寶丹、紫雪丹、安宮牛黃丸, 偏穢濁者, 送服蘇合香丸, 若熱動肝風, 出現手足抽搐, 肢體強直者可加羚羊角、鉤藤、僵蠶之類, 若濕熱化爆, 津液耗傷, 則以玉女煎, 若濕熱化燥, 營熱動血可用犀角地黃湯。

(三)現代西醫西藥治療方法

1.抗菌治療

(1)氧黴素:①連續給藥法, 成人每日1.5~2.o克, 兒童每日25~50毫克/千克體重, 分3—4次口服, 或加入10%葡萄糖液1000亳升內靜滴, 熱退後減半, 總療程2~3周:②間歇給藥法, 劑量同前, 體溫降至正常後2~3天停藥, 停藥1周後再服藥1周(全量或半量).服藥期間注意觀察病人血常規變化.

(2)複方新諾明:成人每次3片, 每日2次, 熱退後減至每次2片, 每日2次, 再服7—10天, 兒童每日50毫克/千克體重, 分2次服。

(3)痢特靈:成人每次o.2克, 每日3次, 兒童每日10一20毫克/千克體重, 分3次口服, 療程2~3周。

(4)氨苄青黴素:成人每日3~4克, 兒童每日100毫克/千克體重, 分4次肌注成靜滴.退熱後改口服, 全療程2周以上.

(5)氟呱酸, 成人300—400毫克, 兒童每日20~30毫克/千克體重, 分3—4次口服, 療程3~4周耐氧黴索傷寒感染首選藥.

(6)羥氨苄青黴素:成人每日4克, 分4次口服, 療程2—3周.

(7)頭孢苗索類:適用于老年及嬰幼兒, 高度耐藥的重症傷寒, 多臟器損害, 及其他藥物不能耐受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例。

2.對症治療

(1)高熱者用溫水或酒精擦浴, 必要時用1/3量阿司匹林, 嬰幼兒可用安乃近點鼻, 腹瀉可用鉍劑收斂藥。

(2)中毒症狀嚴重時, 可用小劑量激素:強的松每日15~20毫克, 分2~3次口服, 或琥珀氫化可的松20~25毫克, 加5%葡萄糖液300毫升緩慢靜滴.療程2~3周.

(3)腸出血;①絕對臥床休息, 禁食, 嚴密觀察血壓, 脈搏, 神志變化及血便情況, ②給予靜脈輸液, 或輸新鮮血,

③用藥物止血:維生索K、安絡血等, ④對難以控制的腸出血者, 可考慮作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以查出出血準確部位, 滴入血管加壓素, 使局部止血.

(4)便秘者;生理鹽水低壓灌腸,忌瀉劑,

(5)腹脹時:可用松節油腹部熱敷,並以肛管排氣,忌用新斯的明類藥物.

(四)單味藥與經驗方冶法

(1)風尾草合劑:風尾草,魚腥草各65克,綿茵陳13克,藿香梗13克,每日1劑,至體溫正常後,劑量減半,再服1周.

(2)二連湯:黃連13克,連翹16克,水煎,去滓分2次溫服,每日1劑.

(3)白花蛇舌草60克,水煎去滓溫服.治療傷寒邪犯氣分,濕熱並重,人體抗病能力低下者.

(五)手術治療

(1)腸出血經內科治療無效者.

(2)腸穿孔;先禁食,腸胃減壓,靜脈補液,加強抗生素治療,爭取儘早手術治療.

(六)針刺穴位療法

傷寒病人腹脹可予針灸,體針取足三裡、氣海、關元.

(七)飲食療法

(1)清營粥:生地15~30克,竹葉卷心s克,銀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將生地,竹葉卷心、銀花、水牛角洗淨,同入砂鍋煎湯,取汁去渣,再入洗淨的粳米,同煮為稀粥.每日2—3次,沮熱服食.功能清營泄熱,兼以透表.適用于營分熱盛.症見身熱,夜間尤甚,煩燥,咽幹但不欲飲,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

(2)加味蘆根粥:鮮蘆根100~150克,薏苡仁30克,竹茹15~20克,生薑2片,粳米100克.取鮮蘆根洗淨後,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取汁去渣,人粳米、薏仁一併煮粥,粥將熟時加生薑2片,稍煮即成。每日2次,溫熱服.功效能清熱化濕,主治濕溫.症見發熱口渴,脘痞膻脹,肢酸倦怠,咽腫溺赤,苔黃膩等.

預防與護理

(1)按傳染病隔離、消毒、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B和C。

(2)臥床休息,保持皮膚及口腔清潔。

(3)定期複查血常規。細菌培養。

(4)便秘者;生理鹽水低壓灌腸,忌瀉劑,

(5)腹脹時:可用松節油腹部熱敷,並以肛管排氣,忌用新斯的明類藥物.

(四)單味藥與經驗方冶法

(1)風尾草合劑:風尾草,魚腥草各65克,綿茵陳13克,藿香梗13克,每日1劑,至體溫正常後,劑量減半,再服1周.

(2)二連湯:黃連13克,連翹16克,水煎,去滓分2次溫服,每日1劑.

(3)白花蛇舌草60克,水煎去滓溫服.治療傷寒邪犯氣分,濕熱並重,人體抗病能力低下者.

(五)手術治療

(1)腸出血經內科治療無效者.

(2)腸穿孔;先禁食,腸胃減壓,靜脈補液,加強抗生素治療,爭取儘早手術治療.

(六)針刺穴位療法

傷寒病人腹脹可予針灸,體針取足三裡、氣海、關元.

(七)飲食療法

(1)清營粥:生地15~30克,竹葉卷心s克,銀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將生地,竹葉卷心、銀花、水牛角洗淨,同入砂鍋煎湯,取汁去渣,再入洗淨的粳米,同煮為稀粥.每日2—3次,沮熱服食.功能清營泄熱,兼以透表.適用于營分熱盛.症見身熱,夜間尤甚,煩燥,咽幹但不欲飲,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

(2)加味蘆根粥:鮮蘆根100~150克,薏苡仁30克,竹茹15~20克,生薑2片,粳米100克.取鮮蘆根洗淨後,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取汁去渣,人粳米、薏仁一併煮粥,粥將熟時加生薑2片,稍煮即成。每日2次,溫熱服.功效能清熱化濕,主治濕溫.症見發熱口渴,脘痞膻脹,肢酸倦怠,咽腫溺赤,苔黃膩等.

預防與護理

(1)按傳染病隔離、消毒、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B和C。

(2)臥床休息,保持皮膚及口腔清潔。

(3)定期複查血常規。細菌培養。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