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不僅是影響個體健康的環境, 家庭健康也是人群和社區健康的基礎。 目前, 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家庭健康定義, 其原因是不同學科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家庭健康。 但學者們認為家庭健康和健康家庭是兩個意思相同的概念, 可互換。 有的學者認為健康家庭是充滿活力的家庭, 有的學者認為家庭健康是指家庭存在的完整性, 包括家庭生活的所有方面, 如家庭的相互作用和家庭的健康保健。 護理專家Friedman認為家庭健康指家庭運作有效, 是家庭存在、變化、團結和個性化的動態平衡。
在健康模式的基礎上, 家庭健康有不同等級。 臨床模式認為家庭健康是家庭成員沒有生理、社會心理性疾病, 家庭沒有功能失調或衰竭的表現。 角色執行模式認為家庭健康是家庭有效地執行家庭功能和完成家庭發展任務。 適應模式認為家庭健康是家庭有效地、靈活地與環境相互作用, 完成家庭的發展, 適應家庭的變化。 幸福論模式認為家庭健康是家庭能持續地為家庭成員保持最佳的健康狀況和發揮最大的健康潛能提供資源、指導和支援。
家庭健康反應的是家庭單位的特點, 而不是家庭成員的特點。 家庭健康受到家庭成員的知識、態度、價值、行為、任務、角色, 以及家庭結構類型、溝通、權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研究表明, 家庭成員的健康知識、健康行為等與其健康狀況呈正相關, 而家庭婚姻、溝通、權力結構與經濟狀況等也與家庭健康密切相關。 因此, 理想的家庭健康不等於每個家庭成員健康的總和。 在評估家庭健康時, 不能僅通過對家庭成員健康的評估來評定家庭健康, 也不能只局限于個體的行為、態度、信仰和價值,
健康家庭常指健全家庭或有能力的家庭。 這種家庭的特點是家庭成員精神健全, 相互間有承諾、有感情, 並互相欣賞, 積極交流, 共用時光, 同時, 家庭有能力應對壓力和處理危機。
有規律的生活節奏才能長壽 無所事事老得快
第一, 有規律的生活節奏才能長壽, 尤其睡眠要規律。
擁抱退休生活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用再做鬧鐘的奴隸了, 再也不用含恨離開舒服的床鋪, 硬著頭皮一大早去上班。 但是退休後的生活一定要保證睡眠規律, 維持生物鐘的良好運轉, 這是老年人長壽的秘訣。 隨著年齡的增長, 夜晚睡眠品質會下降, 倘若用早上的時間來補充晚上的睡眠, 只會讓夜晚的睡眠品質愈發糟糕。
第二, 外出旅遊要量力而為, 提倡“慢”遊。
退休後時間和金錢都充裕, 非常適合四處旅遊。 但是, 健康專家建議老年人在異鄉旅遊的時間最好在2個禮拜之內, 不要超過身體的負荷, 避開高峰期和擁擠的時段。 旅行時也要注意營養和規律的睡眠, 儘量和平時的生物鐘保持同步, 要“慢”遊, 不要趕行程。
第三, 無所事事老得快。
一下子從忙碌的朝九晚五進入安逸的退休生活, 很多老年人會感到十分不習慣, 甚至“無所適從”。 既不能一下子培養起工作以外的新愛好, 也不適應養老院的生活。 可能有些老年人認為, 整天無所事事可以休養生息,
第四, “存在感”讓老年人更健康。
退休之後的老年人, 在身體情況允許的情況下, 最好能做一點力所能及、向社會發揮餘熱的兼職工作或者志願者活動。 衰老的最重要體現是心態的衰老, 也就是老年人覺得自己對社會不再有貢獻了, 沒人需要自己了, 那樣的話就不容易長壽。 因此離開了工作崗位之後, 也可以找機會繼續發揮自己的專長, 或者積極參加集體組織的文體活動, 這樣既能保持一定的身體活力和腦力, 又能讓自己有存在感、成就感以及被人需要的感覺。
又能讓自己有存在感、成就感以及被人需要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