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指和食指彎曲如鉤狀, 蘸水夾揪皮膚, 造成局部瘀血。 這種由夾揪使皮膚出現血痕的除痧療法, 稱揪痧療法。
揪痧療法亦稱擰痧療法, 民間稱為“揪疙瘩”。 本法不需要任何器具, 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療法靈活, 可根據病情選擇施治部位。 頭疼體熱、身倦體乏, 自己可以給自己揪, 故揪痧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自我療法, 小孩子也可以揪。
揪痧操作方法:
1、客人坐或俯臥位, 充分暴露施治皮膚。
2、按摩師將中指和食指彎曲成鉤狀, 蘸冷水後, 用食、中兩指的第二指節側面相鉗去夾揪皮膚。 此時常發出“嗒”的響聲,
3、一般在局部夾揪20次左右, 以皮膚出現血痕為度。 如病症較重, 夾揪的力量可以加大, 直至皮膚形成紅斑。
由於夾揪作用對皮膚有較強的牽引力, 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應, 使施治處皮膚潮紅, 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現瘀血後, 則患者周身舒展。 此法適用于皮膚張力不大的頭面部及腹、頸、肩、背等處 如上呼吸道感染、咽部疼痛、聲音嘶啞, 常在頸前皮膚揪痧。 局部揪紅後, 患者即可感到咽部清爽;頭痛可在太陽穴處揪痧, 也可同時選用頸項、眉心、肘彎、膕窩等處;胃腸機能紊亂多在腹部揪痧;腰背痛可選疼痛最明顯處揪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