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太極推手的特點及練習技法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境界中較高的, 其具有實戰作用, 是每位習拳者的夢想。 太極拳的特點是粘連相隨, 這也是太極推手練習的核心。 練習太極推手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 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太極拳教程吧!

太極推手的特點

太極拳不僅有健身功能, 還有防身功效, 太極推手便是其中之一。 練習太極推手做做到剛柔相濟, 虛實轉化等。

太極推手以沾、連、隨、粘的方法探明對方力的方向、大小、虛實、剛柔、快慢、長短, 並且順其自然, 隨伸就屈, 不丟不頂, 無過不及。

從而做到知己知彼, 進而達到我獨知彼, 而彼不知我,

彼不動, 我不動, 彼微動, 我先動, 動急則急應, 動緩則緩隨, 最後克敵制勝。

太極推手的核心是後發制人, 想到達到推手的境界, 就要把握好太極拳基本要領, 這樣才能快速入門。

太極推手採用掤、捋、擠、按、采、肘、靠的招法, 粘隨不脫, 作用對方。 順其自然, 舍己從人, 引進落空, 以輕克重, 以巧制拙, 乘勢借力, 牽動對方的重心, 破壞對方的平衡, 進而抓住機會乘虛而入, 以實破虛, 將對方發放。

太極推手是武術的技擊形式之一, 自然包含“打”法。 但它的打法不同於“散打”。 散打, 顧名思義, 是一種(在規則內)隨心所欲、無拘無束, 可拳打腳踢, 多以突施冷手(即不搭手), 脫手時突然出擊為主的較手對抗形式。

而太極推手的打法, 必須在沾、連、隨、粘中進行,

且不以脫手突施冷手, 不拳打腳踢。

練太極推手首先要自身穩定, 如何穩定呢?通過練習太極樁功能打下扎實的基本功, 能讓下身更穩固, 這樣才能在激戰中處於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 進攻者在顧住自己的同時, 敢於主動貼近對方, 所施的打法僅以觸及對方(即點到而已, 不發傷人之功力), 或者將對方發放為主, 又不傷人。

防守者敢於讓對方貼近, 又不使對方打手觸及己身, 或者使其手可進來, 又無發放或打我之機可乘, 且為我所用。 雙方你來我往, 給人以享受。 所以稱太極推手為武中之文, 較手之文。

太極推手也包括“摔”法。 然而, 這個摔法又與摔跤、柔道不同。 摔跤、柔道只許用摔法, 不許用打法和拿法。

故摔跤者可無所顧忌地去抓、擄、領、帶、搬、抄、摟、抱,

而且可以抓住不放, 摟住不放。 但太極推手中的摔法與其截然不同。

一味無所顧忌地去強行使用任何招法, 包括抓、擄、領、帶、搬、抄等招法屬於“貪”, 是“病”, 是推手中的大忌。 抓住不放、摟住不放、生搬硬摔是不允許的。

太極推手中的摔法是講究“推”中的摔, 即是在沾、連、隨、粘不斷變化當中的摔;是順其自然、引進落空的摔;是巧妙的摔;是輕鬆的摔;是沒有較力的摔。 它摔得乾淨, 摔得精彩, 摔得令人回味。

太極推手自創造以來, 還包括“拿”法。 但這種“拿”法, 不是以力降力、抓住不放的生掰硬撅。 它是在推手中, 在沾、連、隨、粘中的拿與反拿。 “拿”就是拿關節, 也包括拿反關節。

但切忌無所顧忌地“貪拿”, 以至被對方傷害,

也忌以拿傷人, 僅要求拿住而已。

破解拿法, 關鍵是“破解”、“解扣”, 絕不是以力抗衡, 更不是亂掙扎。 故太極推手是一項傳統的, 綜合摔、打、拿為一體的, 文明的、高雅的、精彩的運動形式和比賽對抗形式。

它具有武之真諦的技擊性, 武之必然的健身性, 令人讚歎的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 和無窮的趣味性。 此外, 耄耋之年還能較手聽勁的運動唯有太極推手。

太極推手的技法

眼法

眼是負責觀察地勢、敵情、以指揮肢體因敵變化的器官。

打太極拳時, 眼睛是看著前方的。 我們要一直直視前方的所有物體。

而且在這個範圍內注意的點即目標外,還自然有面。 俗語說的眼觀六路應當是“一目了然”,而不可能把眼球轉移六個方向。

因此,我對十三勢中的“左顧、右盼”解為左顧的同時應有右盼。

反之,則右顧的同時也有左盼。 顧處是視力的集中點,是眼法的虛處。

有人解為左為顧、右為盼。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左就為顧,右就為盼?恐怕沒有正當理由可以說明。

有些人覺得打太極拳就必須要東看看, 西看看, 其實這樣是錯誤的。

因為腳上沒有長眼,步法不適用顧盼字樣。

身法

負責帶動步、手而因敵變化。 它的規律是動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

陳式的全休運動,即以螺旋為主,所以身法也同樣應當是立體螺旋的。 只要眼看固定方向,則身向左右旋轉時,自然形成立體螺旋之狀。

但應注意,在一般拳式中的旋轉方向,經常是45°,而軀幹旋轉上下配合,又經常是胸以下可以隨襠勁的下塌轉得略多於45°。 當然在步法進退時,身法可以隨勢加大角度。

步法

腳的使用八法為踢、蹬、踹、捭、掃、跺、套、襯。

踢勁在腳尖,蹬勁在腳踵,踹勁在腳掌,卑勁在腳面外側,跺勁在全腳(但分前後,前把勁在足踵裡側,後把勁在足尖裡側),套是將腳進在對方的腿部外側。

襯是將腳進在對方腿的裡側(有人稱之為插,雖然同樣可以表明前進,但不如襯字更為恰當,因陳式進腿要求貼住對方腿部。插則可能離的尺寸不准)。

八法中的前六法,都先用手法制住對方的雙手,而後區別使用踢蹬等法。這樣做較為保險,不致被對方以手接腳而被掀倒。

但使用腳的六法都應先收提膝部,再發足勁,而且膝部總是略留餘地,不完全展開。踢可以高齊下頦,蹬則僅齊膝胯。

而且凡是發腿腳的動作,實腳必須踏穩,襠必松塌,身體略向前斜,作出向心狀態, 以免足部發勁後被對方反作用力頂回。

而身體旋轉中,肩部可以一邊略高,一邊略低的傾斜,才能形成螺旋主體。但不可走的太過,使腰勁折斷。

學太極推手的四個原則

(一) 發勁

發即是發出之謂,或使其跌僕以制止對方進攻,無論主動被動,均可以勁發之。

發勁之應用猶如打彈子,持杆者要計算檯球之位置和角度,而後決定用高杆或低杆或平杆,或左或右以及用力之大小,既不能快亦不能慢,要恰到好處時發之。

(二) 拿勁

拿即截止對方進攻,拿住對方手臂,避開對方之重點,或拿住對方關節,以牽制對方活動,或拿對方重心,使其失中。然此法並非用力抓拿,而是用粘與黏拿之。

太極拳拿法與外家擒拿手法不同。擒拿手法系抓關節,拿經絡,制穴道,使對方不堪痛楚而就範。太極拳則以勁拿勁,拿對方關節,使其屈伸不得自由;拿對方腰胯,使其進退失據;拿對方重心,使其失中而全身無法控制。

(三) 打勁

打即是打擊對方,或打出,或打倒,目的在於制敵致勝,使其無反擊能力。 打勁有打勢與打意之分。打勢是打對方攻勢,一拳一掌可以打人,肩、肘、胯、膝也可以打人。

打意是刺激對方精神,或指上打下,使對方感覺本在上部而勁已打到下部,或先重而後輕,或先輕而後重,或聲東而擊西,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使對方難以捉摸。

(四) 化勁

化即是化解對方進攻。以柔化之為主。所謂以柔克剛,有若無、實若虛,因其所適,順而成之謂之化。並非不抵抗,而是大化小,小化無之意,以期制止對方賡續前進,此即實則泄之,虛則補之,迎而奪之,承變而擊之也。

以上這些運用四則對於學習太極拳的推手很有幫助,將這些原則完美的京二胡在一起,才能更快的學到太極拳的精髓。

太極推手的三大技巧

太極拳技巧之一:搭手即掤,八法相主

在太極拳中完全放鬆身體是為了去除身體的僵硬,以及發力時的蠻力,在太極拳中講究的是使用掤勁。

在交手的時候,太極拳不主張硬沖、硬拼、硬抗、硬頂,但是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也就是掤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

這種掤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掤勁。掤勁的延伸一共有七種勁,不同的是使用的角度或者是使用的部位,所以說掤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太極拳技巧之二: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在任何一場戰鬥中,我們只要做到知已知彼,首先瞭解對方的意圖,隨著對方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就會增加百戰不殆的機率。

太極拳特別強調的是"知彼",只要和對方有所接觸,就要找出對方的特點。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

太極拳技巧之三:誰先合,誰能贏

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或用一手、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裡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於背勢者,都屬於拿,都屬於合。

另外還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於我的包圍圈之內,決不能讓他合住我。因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

結語:綜上所述,大家對太極推手一定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習太極推手具有實戰的意義。學好太極推手能領會太極拳的精神要領,從中我們能提高思想境界,長期堅持練習能提高身體免疫功能。

當然在步法進退時,身法可以隨勢加大角度。

步法

腳的使用八法為踢、蹬、踹、捭、掃、跺、套、襯。

踢勁在腳尖,蹬勁在腳踵,踹勁在腳掌,卑勁在腳面外側,跺勁在全腳(但分前後,前把勁在足踵裡側,後把勁在足尖裡側),套是將腳進在對方的腿部外側。

襯是將腳進在對方腿的裡側(有人稱之為插,雖然同樣可以表明前進,但不如襯字更為恰當,因陳式進腿要求貼住對方腿部。插則可能離的尺寸不准)。

八法中的前六法,都先用手法制住對方的雙手,而後區別使用踢蹬等法。這樣做較為保險,不致被對方以手接腳而被掀倒。

但使用腳的六法都應先收提膝部,再發足勁,而且膝部總是略留餘地,不完全展開。踢可以高齊下頦,蹬則僅齊膝胯。

而且凡是發腿腳的動作,實腳必須踏穩,襠必松塌,身體略向前斜,作出向心狀態, 以免足部發勁後被對方反作用力頂回。

而身體旋轉中,肩部可以一邊略高,一邊略低的傾斜,才能形成螺旋主體。但不可走的太過,使腰勁折斷。

學太極推手的四個原則

(一) 發勁

發即是發出之謂,或使其跌僕以制止對方進攻,無論主動被動,均可以勁發之。

發勁之應用猶如打彈子,持杆者要計算檯球之位置和角度,而後決定用高杆或低杆或平杆,或左或右以及用力之大小,既不能快亦不能慢,要恰到好處時發之。

(二) 拿勁

拿即截止對方進攻,拿住對方手臂,避開對方之重點,或拿住對方關節,以牽制對方活動,或拿對方重心,使其失中。然此法並非用力抓拿,而是用粘與黏拿之。

太極拳拿法與外家擒拿手法不同。擒拿手法系抓關節,拿經絡,制穴道,使對方不堪痛楚而就範。太極拳則以勁拿勁,拿對方關節,使其屈伸不得自由;拿對方腰胯,使其進退失據;拿對方重心,使其失中而全身無法控制。

(三) 打勁

打即是打擊對方,或打出,或打倒,目的在於制敵致勝,使其無反擊能力。 打勁有打勢與打意之分。打勢是打對方攻勢,一拳一掌可以打人,肩、肘、胯、膝也可以打人。

打意是刺激對方精神,或指上打下,使對方感覺本在上部而勁已打到下部,或先重而後輕,或先輕而後重,或聲東而擊西,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使對方難以捉摸。

(四) 化勁

化即是化解對方進攻。以柔化之為主。所謂以柔克剛,有若無、實若虛,因其所適,順而成之謂之化。並非不抵抗,而是大化小,小化無之意,以期制止對方賡續前進,此即實則泄之,虛則補之,迎而奪之,承變而擊之也。

以上這些運用四則對於學習太極拳的推手很有幫助,將這些原則完美的京二胡在一起,才能更快的學到太極拳的精髓。

太極推手的三大技巧

太極拳技巧之一:搭手即掤,八法相主

在太極拳中完全放鬆身體是為了去除身體的僵硬,以及發力時的蠻力,在太極拳中講究的是使用掤勁。

在交手的時候,太極拳不主張硬沖、硬拼、硬抗、硬頂,但是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也就是掤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

這種掤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掤勁。掤勁的延伸一共有七種勁,不同的是使用的角度或者是使用的部位,所以說掤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太極拳技巧之二: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在任何一場戰鬥中,我們只要做到知已知彼,首先瞭解對方的意圖,隨著對方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就會增加百戰不殆的機率。

太極拳特別強調的是"知彼",只要和對方有所接觸,就要找出對方的特點。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

太極拳技巧之三:誰先合,誰能贏

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或用一手、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裡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於背勢者,都屬於拿,都屬於合。

另外還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於我的包圍圈之內,決不能讓他合住我。因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

結語:綜上所述,大家對太極推手一定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習太極推手具有實戰的意義。學好太極推手能領會太極拳的精神要領,從中我們能提高思想境界,長期堅持練習能提高身體免疫功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