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增加癲癇患者腦電圖的陽性率

癲癇發作間歇期腦電圖癲癇波的檢出率一般在30%~50%左右, 還有50%以上的病人利用常規腦電圖查不出癲癇波, 常給臨床診斷造成困難。 而採用一些適當的誘發方法, 則可使80%~90%的患者在癲癇發作間歇期出現癲癇波, 從而為臨床在診斷、治療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據。

(1)過度換氣誘發試驗:對各種類型的癲癇均有一定的價值, 對小發作的陽性率最高。 其具體方法是在腦電圖描記過程中讓患者作深呼吸, 每分鐘至少20~30次, 連續3分鐘以上, 使體內二氧化碳排除量增加, 血中鹼性離子相對增高, 而大腦在呼吸性堿中毒的環境下,

腦抑制作用減弱, 驚厥閾值降低, 易出現癇性放電。 過度換氣對於小發作, 尤其是失神小發作具有良好的誘發作用, 能使90%以上的癲癇通過誘發而出現3C/S的癲癇放電或同時出現臨床發作。 對其他類型的癲癇而言, 通過誘發或出現癲癇放電, 或出現癇波增強, 使原發病灶更明顯, 對癲癇病灶定位診斷有較好的價值。

(2)睜閉眼試驗:又稱對光反應。 主要應用于癲癇病人的誘發和瞭解α波對光反應的情況。 其方法是在描記中讓受檢者持續睜眼3~5秒鐘, 然後再令其閉眼5~10秒鐘, 重複3次後部分病人(主要為視覺性癲癇、反射性癲癇)可出現癲癇波。

(3)閃光刺激:主要用於光敏性癲癇、肌陣攣性癲癇和覺醒中大發作的誘發, 其方法是,

用每秒1~40次的頻閃刺激光源, 在受試者眼前30cm處閉眼進行, 每次刺激5~10秒, 間隔10秒, 之後遞增重複刺激, 這樣病人(如光敏性癲癇)即可出現癲癇放電。 放電可以是在閃光期間、撤除後或兩種情況下均有。 應當指出, 正常人中也有極少數人在閃光刺激後出現癇波, 需注意鑒別。

(4)睡眠誘發:本方法是各種癲癇誘發試驗中較理想的合乎生理的方法, 安全、可靠、無副作用。 它能將一些癲癇波的檢出率提高30%左右。 一般認為睡眠, 尤其是淺睡眠, 癇波發放為清醒時的兩倍以上。 這是由於睡眠時大腦網狀結構上行啟動系統功能降低, 大腦皮質及邊緣系統脫離了控制而有利於癇波發放之故, 所以對一些睡眠中易發作的癲癇, 本方法尤其適用。

常用的方法有自然睡眠、剝奪睡眠和藥物睡眠3種。 自然睡眠能描記從清醒到睡眠再到清醒的全過程, 但缺點是受檢者睡眠與清醒的具體時間常不能由操作者掌握。 剝奪睡眠, 即禁止受檢者睡眠, 一般成人為24~48小時, 小兒為5~8小時, 之後讓受檢者在安靜環境中入睡, 並隨之記錄, 其結果與自然睡眠相似。 注意睡眠期間不能用任何興奮性的食物和藥物。 藥物睡眠, 即通過對受檢者使用一些安全、代謝快的藥物(如水合氯醛、戊巴比妥)讓其入睡, 優點是各期睡眠穩定, 便於複查比較。

臨床上腦電圖檢查常可做為確定病位的手段之一。 一般情況下, 大腦表淺的病變往往出現較明顯的異常腦波或慢波, 深層病變異常腦電波或慢波常不明顯,

出現範圍大多有成為廣泛性異常的傾向。 顯示局灶性異常腦波者, 一般表示有皮質性病變或較為淺表的病變, 在腦電圖上表現為呈局限性的連續慢波或陣發性異常腦波。 在背景有慢波等異常並且伴隨局限性陣發性異常腦波時, 多是由表淺的器質性損害所引起。 皮質下病變一般不出現局灶性異常波, 而表現為兩側半球對稱腦區出現異常波, 尤其是深部皮質病變時這種現象更明顯。 中央腦系統(如丘腦、中腦)的病變可見於廣泛性同步對稱的異常節律波。 當雙側半球均有異常腦波時, 一般情況下, 病變位於腦波異常程度較顯著的一側。 以陣發性或爆發性方式出現的異常腦波大多來自癲癇源性病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