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癲癇的症狀會隨著大腦的生長而逐漸演變, 神經組織如同樹根的分化, 使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也逐漸形成網路。 小兒癲癇電生理之擴散與局限, 也會因為這些構造的成熟而使得症狀有所演變, 但成人癲癇症狀比較兒童來說較定型。
小兒癲癇的原因較成人多, 且與年齡有相關性, 其中包括先天性腦發育畸形、先天性中樞神經感染、缺氧缺血性腦病、遺傳代謝異常、頭部外傷、體質性(遺傳性)腦血管疾病、腦瘤等。
小兒的癲癇類別與年齡具有特殊的關聯。 不同年齡有其不同的癲癇類別, 且一種類別的癲癇因腦的成長分化可能會演變成另外一種類別的癲癇,
小兒癲癇有些是良性的, 從新生嬰兒至青少年, 在不同年齡群有不同良性的癲癇。
這些良性癲癇隨著年齡的成長, 其發作症狀也就自動消失。 這時家長可以讓患兒不使用藥物或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但家長不要據此心存僥倖拒絕治療或服藥, 要徵求專科醫師的意見。
小兒的腦組織不斷在成長, 而成人已發展完成。
在此過程中學習及認知的發展對患兒特別重要, 雖然有些癲癇患兒除了發作症狀外,
小兒癲癇的同一病人可表現各種不同類型的癲癇發作, 例如有些患者除了有全身強直一陣攣型發作外, 可表現非典型失神型、失張力型、肌抽搐型等。
癲癇診斷時臨床醫師以腦電波圖來協助分類, 癲癇病, 以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來追溯其原因, 以家族史來協助追查良性的可能性。 但都是以臨床發作症狀及其特質為依據, 所以提供發作症狀的描述特別重要。
癲癇治療目前仍然以內科藥物為主, 但成人患者通常因病人本身對病痛有刻骨銘心之感覺, 因此對治療之方式配合很好, 且定時吃藥。 但兒童及幼兒患者治療方式完全依賴父母或監護者, 因此服藥時間、間隔、藥物吞咽等皆需他人協助, 所以藥物療效也因上述原因而產生不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