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關節炎易發的兩大種群

預防關節炎必須在增強肌力的同時還要適當的關節減輕負擔, 玩電腦遊戲, 爬樓梯, 爬山都會影響關節, 有的會因關節超負荷而產生關節炎。

一則“84歲老人風雨無阻爬紫金山”的新聞, 在網上引起熱議, 勸阻聲一片:“老人家腿疼痛了, 是患關節炎了, 不要再爬山了哦!”網友的勸阻, 確有道理。 但是, 要知道, 跳舞、玩電腦, 甚至是肥胖, 也和登山一樣, 會讓關節因超負荷而加速老化!如何防關節炎?一, 增強肌力;二, 為關節減負!

關節隨年齡增長而退化

為什麼很多老人都有腰腿疼痛的毛病?那是因為他們的關節,

隨年齡的衰老, 發生退行性病變了。

骨關節炎, 是由於關節軟骨磨損、變性, 甚至消失, 軟骨下和關節周圍形成新骨, 骨質增生而致關節畸形, 活動後關節會出現疼痛和腫脹的一種疾病。

骨頭與骨頭聯接處叫關節。 關節內相對的兩個骨端各覆蓋著一層具有彈性的“關節軟骨”。

軟骨細胞鑲嵌在軟骨基質中, 那是個含有75%的水分, 由膠原和糖蛋白組成的框架。 如此構造, 讓軟骨起著墊子樣的作用, 以吸收和分散所承受的負重和機械力量, 減少關節活動時的摩擦;運動時, 可減輕兩個關節面的震動和衝擊。

軟骨為何會退化呢?

先從軟骨細胞的養供說起。

關節軟骨細胞的營養, 來自於軟骨基質中的關節液, 關節運動時, 關節液就像海綿中的水,

被“擠壓”進入軟骨, 促進軟骨細胞的新陳代謝。

但是, 隨著年齡的增長, 軟骨基質老化了, 養供管道逐漸地老化、萎縮, 甚至閉塞了, 軟骨細胞就因養供不足, 而退化和死亡了。

如此, 軟骨細胞的數目逐年減少, 導致軟骨組織愈來愈薄, 這樣薄弱的關節結構很容易受傷。

而老人的膝關節又因長期使用, 走路、受力, 日子一久, 關節軟骨變得粗糙破碎起來······

為何又會“骨質增生”?

關節軟骨被磨損的同時, 為修復這種破壞, 骨面下骨髓腔和軟骨周緣血管及纖維組織增生, 炎症因數釋放, 局部骨質吸收和鈣質沉積, 形成軟骨下囊腫、骨質硬化和向外突起的骨贅, 這就是骨質增生。

關節炎的症狀有:疼痛、腫脹、僵硬、腿走平路會突然打軟、無法蹲下、蹲下後站起來又很吃力等。

其疼痛, 起初只是隱隱作痛, 休息時好轉, 運動後加劇, 早上下床時最不舒服, 動一動後改善, 有時疼痛比較厲害, 疼痛還會隨天氣的變壞而加劇, 膝關節像氣象局了。

關節於25歲左右開始退變, 中年之前並不明顯, 但到50-65歲時, 約85%患者X線檢查, 可發現骨關節的退行性改變。

爬山、跳舞讓膝關節加速老化

個案:有位40歲的會計師, 去年開始登山活動, 不久, 他面色紅潤, 但腿卻老疼, 尤其膝關節常隱隱作痛, 沒當回事, 依然爬山。 幾個月後, 他明顯感覺左膝關節疼痛厲害, 下蹲時彎曲到一定角度再也蹲不下去了, 一使勁就鑽心地疼, 休息一會兒才能緩解。 檢查發現:左膝關節嚴重退化, 已發展成很重的骨關節炎。

他才人到中年, 為何也患上了“老年性骨關節炎”?

原因1, 關節“超負荷”, 加重了關節軟骨的磨損。

膝關節的主要結構, 包括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髕骨的關節面。

研究測定:人體屈膝時, 髕骨關節面所承受的壓力相當於體重的3.5~7.6倍;爬坡時, 膝蓋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3.5倍, 下山時更大。 這樣髕骨反復受到撞擊和擠壓, 嚴重時髕骨下層軟骨甚至會破裂。

原因2, 登山時, 膝關節需承受很大的扭轉力和壓力, 讓膝關節受力不均。 而“關節承受肌力不平衡, 並加上局部壓力, 會更加劇關節的退行性病變”。

臨床發現:關節承重區, 因持續超負荷承受壓力, 軟骨逐漸被全層破壞, 為修復, 不斷生出的新骨, 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生長, 這樣就在關節邊緣形成了骨贅。

個案:有位63歲的女士, 退休後開始鍛煉身體。 早晨跑步、打太極, 晚上跳舞、爬樓梯, 練得很起勁, 近來一直被右膝關節疼痛折磨。 檢查顯示, 她的半月板三度撕裂和軟骨磨損嚴重, 需進行手術治療。

跳舞、爬樓等, 讓膝關節“承力超負荷”、“受力不均”, 切記不要過度!

年紀輕輕坐出了骨質增生

因持重、壓力、受力不均, 而最容易發病的部位, 除膝關節和髖關節外, 還有腰椎。

個案1:有位29歲的設計總監, 天天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 甚至常常連續作戰兩天兩夜。 最近一段時間, 他感覺腰痛症狀加重, 並且伴有下肢麻木感。 CT檢查發現, 他患了嚴重腰椎間盤突出, 醫生說, 他的“腰椎年齡比實際年齡至少衰老20年”。

個案2:有位40多歲的先生, 天天“人不離桌”地伏案工作,腰背疼痛斷斷續續有3年多了,久站或久坐後都會腰痛,近1周疼痛加重,就醫,發現:腰椎椎體前後緣有明顯骨質增生。

椎間盤突出和骨質增生一樣,也是退行性病變。為何久坐,會讓腰椎提前退化呢?原因是,兩個案均整日伏案,坐姿為彎腰弓背狀態,這種坐姿,長期保持,導致腰背部肌肉勞損。肌肉的放鬆,使得身體的應力全壓在腰椎周圍的韌帶上,讓其受損,引發炎症,導致疼痛。

而且這種“彎腰弓背”狀態,導致腰椎間盤持續超負荷、不均勻地受壓,更加劇了關節的退行性病變。

再則,腰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構成,髓核的營養依靠軟骨板滲透,而軟骨板又與有豐富血供的椎體密切相連。如果久坐缺乏運動,勢必影響腰椎間盤的營養,進而提前老化。

點擊滑鼠點出了“滑鼠手”

近年來關節炎患者中,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電腦族”。原因是,電腦族“手腕、手肘、肩關節等,長期持續地受到強大的反復肌力的作用而受損”。

個案1:有位14歲的男孩,經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地玩網路遊戲。現在腕關節腫脹、手動作不靈活、無力,還常出現麻木、灼痛,夜間加劇,被疼醒。確診為“滑鼠手”。

個案2:有位互聯網公司的編輯,天天坐在電腦前,反復地敲擊鍵盤,不停地點擊滑鼠。現在她感到“右手食指和中指持久地僵硬疼痛,拇指肌肉失去知覺,毫無力氣感”。確診為“滑鼠手”。

開車族,其膝關節、踝關節是最容易受損的關節。而長時間地把握方向盤,也會讓腕關節受損。

肥胖,也是膝關節加速損傷老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體重每增加1磅(約454克),跑步或跳躍時對膝關節造成的壓力就會增加10倍。

臨床發現,肥胖者的負重關節,如:腰椎、膝關節、踝關節等骨質增生的發生率,比體重正常的同齡人明顯增高。

臨床還發現,患有骨性關節炎的中年婦女中,65%可能是由肥胖引起的。

適度運動可推遲關節老化

如何推遲關節老化?

適度訓練至關重要

人體膝關節的靜力性穩定,靠周圍的韌帶來支撐;動力性穩定,靠大小腿的肌肉來維持。平時適度和緩的運動,增加肌肉肌力,可有效減少關節負荷 。

據調查,骨關節周圍肌肉發達的人群中,關節炎發作的幾率比弱者下降了80%。

一旦長期不動,腿部肌肉的力量下降,勢必導致關節活動範圍變大,影響關節的穩定性。關節穩定性差了,磨損率自然增加了。

再則,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緩關節軟骨的退行性病變。

一般肌力訓練,主要是股四頭肌,動作要領:躺在床上,雙腿伸直,勾腳達90度。然後一條腿維持這種狀態,緩慢抬起,以30度為宜,從1數到5,然後放下;再抬起另一條腿,如此交替進行,鍛煉30分鐘左右,一天2~3次。

再則,可做一些扶牆或扶杆站立的踢腿運動,方法是大腿繃直,平行上抬,目的是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提高膝關節活動時的協調性。

游泳、散步也是好方式。

為關節減負

如果是登山愛好者,一定要持登山杖;跳舞愛好者,控制好跳舞時間。

建議坐班族30分鐘起身一次,活動筋骨。如,雙手叉腰,讓下半身做圓圈狀的環繞動作(轉體運動)。

小編希望年輕人不要仗著年輕就肆無忌憚的揮霍自己的身體,有的年紀輕輕就疾病纏身,有的到老了也會自食自己種下的惡果。

天天“人不離桌”地伏案工作,腰背疼痛斷斷續續有3年多了,久站或久坐後都會腰痛,近1周疼痛加重,就醫,發現:腰椎椎體前後緣有明顯骨質增生。

椎間盤突出和骨質增生一樣,也是退行性病變。為何久坐,會讓腰椎提前退化呢?原因是,兩個案均整日伏案,坐姿為彎腰弓背狀態,這種坐姿,長期保持,導致腰背部肌肉勞損。肌肉的放鬆,使得身體的應力全壓在腰椎周圍的韌帶上,讓其受損,引發炎症,導致疼痛。

而且這種“彎腰弓背”狀態,導致腰椎間盤持續超負荷、不均勻地受壓,更加劇了關節的退行性病變。

再則,腰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構成,髓核的營養依靠軟骨板滲透,而軟骨板又與有豐富血供的椎體密切相連。如果久坐缺乏運動,勢必影響腰椎間盤的營養,進而提前老化。

點擊滑鼠點出了“滑鼠手”

近年來關節炎患者中,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電腦族”。原因是,電腦族“手腕、手肘、肩關節等,長期持續地受到強大的反復肌力的作用而受損”。

個案1:有位14歲的男孩,經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地玩網路遊戲。現在腕關節腫脹、手動作不靈活、無力,還常出現麻木、灼痛,夜間加劇,被疼醒。確診為“滑鼠手”。

個案2:有位互聯網公司的編輯,天天坐在電腦前,反復地敲擊鍵盤,不停地點擊滑鼠。現在她感到“右手食指和中指持久地僵硬疼痛,拇指肌肉失去知覺,毫無力氣感”。確診為“滑鼠手”。

開車族,其膝關節、踝關節是最容易受損的關節。而長時間地把握方向盤,也會讓腕關節受損。

肥胖,也是膝關節加速損傷老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體重每增加1磅(約454克),跑步或跳躍時對膝關節造成的壓力就會增加10倍。

臨床發現,肥胖者的負重關節,如:腰椎、膝關節、踝關節等骨質增生的發生率,比體重正常的同齡人明顯增高。

臨床還發現,患有骨性關節炎的中年婦女中,65%可能是由肥胖引起的。

適度運動可推遲關節老化

如何推遲關節老化?

適度訓練至關重要

人體膝關節的靜力性穩定,靠周圍的韌帶來支撐;動力性穩定,靠大小腿的肌肉來維持。平時適度和緩的運動,增加肌肉肌力,可有效減少關節負荷 。

據調查,骨關節周圍肌肉發達的人群中,關節炎發作的幾率比弱者下降了80%。

一旦長期不動,腿部肌肉的力量下降,勢必導致關節活動範圍變大,影響關節的穩定性。關節穩定性差了,磨損率自然增加了。

再則,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緩關節軟骨的退行性病變。

一般肌力訓練,主要是股四頭肌,動作要領:躺在床上,雙腿伸直,勾腳達90度。然後一條腿維持這種狀態,緩慢抬起,以30度為宜,從1數到5,然後放下;再抬起另一條腿,如此交替進行,鍛煉30分鐘左右,一天2~3次。

再則,可做一些扶牆或扶杆站立的踢腿運動,方法是大腿繃直,平行上抬,目的是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提高膝關節活動時的協調性。

游泳、散步也是好方式。

為關節減負

如果是登山愛好者,一定要持登山杖;跳舞愛好者,控制好跳舞時間。

建議坐班族30分鐘起身一次,活動筋骨。如,雙手叉腰,讓下半身做圓圈狀的環繞動作(轉體運動)。

小編希望年輕人不要仗著年輕就肆無忌憚的揮霍自己的身體,有的年紀輕輕就疾病纏身,有的到老了也會自食自己種下的惡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