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柴胡解(張錫純)

柴胡∶味微苦, 性平。 稟少陽生髮之氣, 為足少陽主藥, 而兼治足厥陰。 肝氣不舒暢者, 此能舒之;膽火甚熾盛者, 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陽者, 又能助其樞轉以透膈升出之, 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 寒熱者少陽外感之邪也。 又謂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 飲食積聚, 誠以五行之理, 木能疏土, 為柴胡善達少陽之木氣, 則少陽之氣自能疏通胃土之鬱, 而其結氣飲食積聚自消化也。

《神農本草經》柴胡主寒熱, 山茱萸亦主寒熱。 柴胡所主之寒熱, 為少陽外感之邪, 若傷寒瘧疾是也, 故宜用柴胡和解之, 山萸肉所主之寒熱,

為厥陰內傷之寒熱, 若肝臟虛極忽寒忽熱, 汗出欲脫是也, 故宜用山萸肉補斂之。 二證之寒熱雖同, 而其病因判若天淵, 臨證者當細審之, 用藥慎勿誤投也。

柴胡非發汗之藥, 而多用之亦能出汗。 小柴胡湯多用之至八兩, 按今時分量計之, 且三分之(古方一煎三服, 故可三分)一劑可得八錢。 小柴胡湯中如此多用柴胡者, 欲借柴胡之力升提少陽之邪以透膈上出也。 然多用之又恐其旁行發汗, 則上升之力不專, 小柴胡湯之去渣重煎, 所以減其發汗之力也。

或疑小柴胡湯既非發汗之藥, 何以《傷寒論》百四十九節服柴胡湯後有汗出而解之語?不知此節文義, 原為誤下之後服小柴胡湯者說法。 夫小柴胡湯, 系和解之劑, 原非發汗之劑, 特以誤下之後,

脅下所聚外感之邪, 兼散漫于手少陽三焦, 因少陽為遊部, 手、足少陽原相貫徹也。 此時仍投以小柴胡和解之, 則邪之散漫于三焦者, 遂可由手少陽外達之經絡作汗而解, 而其留於脅下者, 亦與之同氣相求, 借徑于手少陽而汗解, 故於發熱汗出上, 特加一卻字, 言非發其汗而卻由汗解也。 然足少陽之由汗解原非正路, 乃其服小柴胡湯後, 脅下之邪欲上升透膈, 因下後氣虛不能助之通過, 而其邪之散漫于手少陽者, 且又以同類相招, 遂於蓄極之時而開旁通之路, 此際幾有正氣不能勝邪氣之勢, 故必先蒸蒸而振, 大有邪正相爭之象, 而後發熱汗出而解, 此即所謂戰而後汗也。 觀下後服柴胡湯者, 其出汗若是之難, 則足少陽之病由汗解,
原非正路益可知也。 是以愚生平臨證, 于壯實之人用小柴胡湯時, 恒減去人參, 而於經醫誤下之後者, 若用小柴胡湯必用人參以助其戰勝之力。

用柴胡以治少陽外感之邪, 不必其寒熱往來也。 但知其人純系外感, 而有噁心欲吐之現象, 是即病在少陽, 欲借少陽樞轉之機透膈上達也。 治以小柴胡可隨手奏效, 此病機欲上者因而越之也。 又有其人不見寒熱往來, 亦並不喜嘔, 惟頻頻多吐粘涎, 斯亦可斷為少陽病, 而與以小柴胡湯。 蓋少陽之去路為太陰濕土, 因包脾之脂膜原與板油相近, 而板油亦脂膜, 又有同類相招之義, 此少陽欲傳太陰, 而太陰濕土之氣經少陽之火鑠煉, 遂凝為粘涎頻頻吐出, 投以小柴胡湯,

可斷其入太陰之路, 俾由少陽而解矣。 又∶柴胡為瘧疾之主藥, 而小心過甚者, 謂其人若或陰虛燥熱, 可以青蒿代之。 不知瘧邪伏於脅下兩板油中, 乃足少陽經之大都會, 柴胡能入其中, 升提瘧邪透膈上出, 而青蒿無斯力也。 若遇陰虛者, 或熱入於血分者, 不妨多用滋陰涼血之藥佐之;若遇燥熱者, 或熱盛於氣分者, 不妨多用潤燥清火之藥佐之。 是以愚治瘧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癒者, 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癒者, 其氣分虛者, 又有重用參、 治癒者, 然方中無不用柴胡也。

【附案】一人年過四旬, 脅下掀疼, 大便七八日未行, 醫者投以大承氣湯, 大便未通而脅下之疼轉甚。 其脈弦而有力, 知系肝氣膽火恣盛也, 投以拙擬金鈴瀉肝東加柴胡、龍膽草各四錢,

服後須臾大便通下, 脅疼頓愈。 審是, 則《神農本草經》謂“柴胡主腸胃中飲食積聚, 推陳致新”者, 誠非虛語也。 且不但能通大便也, 方書通小便亦多有用之者, 愚試之亦頗效驗。 蓋小便之下通, 必由手少陽三焦, 三焦之氣化能升而後能降, 柴胡不但升足少陽實兼能升手少陽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