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選棕葉, 我用的是幹的竹棕葉, 選的時候要看看葉子有沒有發黃, 要選擇有點灰綠色的那種, 發黃可能是去年剩下的, 葉子要寬無蟲眼。
1、泡棕葉—— 泡棕葉時我將棕葉圍圈放在蒸鍋裡(因為有夠深)加冷水泡一天, 不要打折, 如果折疊放入水中, 泡好的葉子折痕處容易斷, 用前洗淨。 有些老人喜歡先將棕葉開水煮, 煮過的葉子韌性好, 但缺點是粽子出鍋後葉子發黃, 竹葉的清香味很不明顯。 煮棕葉還是比較適合新鮮的葉子。
2、泡米——大部分人泡米都是泡上半天或一天, 經過多次試驗我發現泡久了的米,
3、看葉面——包粽子要將葉子的正面向上, 就是用手摸著很光滑的一面, 葉背是澀的, 用反了熟了的粽子就不會那麼容易扒下來了。
4、用葉的方向——我看到一些賣的粽子都將葉柄剪去或將葉柄放裡面, 我原本也這樣做過, 但後來我發現, 留著葉柄並將它放在最後收尾, 這樣紮線的時候葉柄會鉤住線不容易滑開。
5、包粽子___包的時候取棕葉的2/5處折疊如圖, 再整成一順的方向, 左手捏著加米和想要的餡料, 手指的食指與大指前端兩邊不要灌滿, 用右手扶起葉子的末端蓋住米而大指與食指是空的正好可以折疊出折扣, 這要角就不會漏米了。 最後收尾將剩餘部分折到一邊綁上就可以了。
6、擺放——粽子如果不是可以隨便放進去就行了, 要插角式的插著擺放, 就是讓每個角都互相擠著, 這樣煮的時候不會跑米, 我最後會在上面再加上幾個雞蛋, 當然也是見縫插針, 堵住最上層粽子的角, (粽子鍋裡的雞蛋是我的最愛)如果粽子包的少, 可以用大點的平碗裝滿水壓在粽子上。
7、煮——煮的時候先大火煮開(高壓鍋), 立馬換中小火, 電磁爐我用的是140度前後共煮45分鐘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