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色白入肺, 味甘歸脾, 液濃益腎。 能滋潤血脈, 固攝氣化, 寧嗽定喘, 強志育神, 性平可以常服多服。 宜用生者煮汁飲之, 不可炒用, 以其含蛋白質甚多, 炒之則其蛋白質焦枯, 服之無效。 若作丸散, 可軋細蒸熟用之(醫方篇一味薯蕷飲後, 附有用山藥治癒之驗案數則可參觀)。
【附案】法庫萬××之母, 自三十余歲時, 即患痰喘咳嗽, 曆三十年百藥不效, 且年愈高, 病亦愈進, 至一九二一年春, 又添發燒、咽幹、頭汗出、食不下等證。 延醫診視, 雲是痰盛有火, 與人參清肺東加生地、丹皮等味, 非特無效, 反發熱如火, 更添泄瀉, 有不可終日之勢。
按∶山藥之功效, 一味薯蕷飲後曾詳言之。 至治泄瀉, 必變飲為粥者, 誠以山藥汁本稠粘, 若更以之作粥, 則稠粘之力愈增, 大有留戀腸胃之功也。 憶二十年前, 歲試津門, 偶患泄瀉, 飲食下嚥, 覺與胃腑不和, 須臾腸中作響, 遂即作瀉。 濃煎甘草湯, 調赤石脂細末, 服之不效。 乃用白粳米, 慢火煮爛熟作粥, 儘量食之, 頓覺脾胃舒和, 腹中亦不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