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曾被認為是老年性退行性疾病。 據近年的研究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理形態上的改變主要為局限性, 進行性關節軟骨破壞及關節邊緣的骨贅形成。 而骨贅形成實際上是一修復的表現。 同時進行截骨術改變關節負重線後, 骨性關節炎則出現修復現象, 所以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斃並非是一退行性病變, 目前尚未完全明瞭。
1.慢性勞損:長期姿勢不良, 負重用力, 體重過重, 導致膝關節軟組織損傷。
2.肥胖: 體重的增加和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成正比。
3.骨密度:當軟骨下骨小梁變薄、變僵硬時, 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 因此, 在骨質疏鬆者出現骨性關節炎的幾率就增多。
4.外傷和力的承受: 經常的膝關節損傷, 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 異常狀態下的關節, 如在髕骨切除術後環節處於不穩定狀態時, 當關節承受肌力不平衡並加上局部壓力, 就會出現軟骨的退行性變。 正常的關節和活動甚至劇烈運動後是不會出現骨性關節炎的。
5.遺傳因素:不同種族的關節受累情況是各不相同的, 如髖關節、腕掌關節的骨性關節炎在白種人多見, 但有色人種及國人中少見, 性別亦有影響, 本病在女性較多見。
6.感染或炎症引起關節軟骨破壞。
7.軟骨下骨壞死, 如幹骨炎發生關節內游離體, 造成關節軟骨面損壞。
溫馨提示:現多數學者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系多種因素造成關節軟骨的破壞。 其內在因素是由於關節軟骨本身的改變。 由於機械性外傷或炎症等因素造成軟骨損傷, 而使軟骨成分的“隱蔽抗原”暴露, 引起自身免疫反應, 而造成繼發性損傷。 關節軟骨的蛋白多糖合成受到抑制及膠原纖維受到破壞。 如膝關節負荷傳導紊亂, 關節軟骨酶、自由基、細胞因數對關節軟骨的作用以及自身免疫反映, 對關節軟骨影響等。 軟骨喪失其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