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專家常常告訴我們應該經常喝水。 可是我們什麼時候該喝水呢?12個信號告訴你該喝水了。
1、無端感到疲倦
人體製造能量的過程不能離開水分。 水是調節礦物質離子泵滲透平衡的中央控制器。 能量就是在水運轉這個泵, 把鉀元素送入細胞內部, 把鈉元素送出細胞外部的過程中產生。 當水啟動泵蛋白時, 鈉元素和鉀元素會附到泵蛋白上, 起到“發電機磁石”的作用。 這與水力發電廠發電的原理相同。
如想順利進行這個過程, 細胞內部需要有75%的水分。 只有這樣, 穿過細胞膜的水分才可以運轉泵,
身體不能儲存水分。 我們喝的水被用於消化、吸收、能量製造、清除垃圾等很多方面, 剩下的水分則全部通過小便排出體外。 所以不經常喝水, 身體沒有足夠的水去製造能量, 人只能感到疲倦了。
2、消化不良
食物進入口腔後, 唾液中的消化酶在咀嚼過程中將食物變軟。 食物通過食道、胃和小腸時, 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質被分解成氨基酸, 脂肪被分解成小脂肪酸, 維生素和礦物質也溶于水中, 變成易於人體吸收的形態。
身體缺水導致垃圾堆積在體內, 我們的身體就會像對付疾病一樣對付這些垃圾, 用全部的能量清除體內垃圾, 而不去執行每日都要進行的細胞再生工作。
食物在水中溶解、粉碎、分散的過程稱為水解。 將這些分解後的營養成分送往細胞的同樣還是水。 而且把吸收的營養轉換成能量的過程也需要水。 所以當身體乾燥時, 消化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相反, 過量攝取水分也會影響消化。 飯前或飯後馬上喝水, 會稀釋胃內的消化液, 易導致胃部不適, 吃飯時喝水會促進糖分吸收, 易導致肥胖。 因此水泡飯或就湯吃飯的習慣不利於身體健康。 最好是飯前或飯後0.5~1小時內喝水。
3、出現便秘
攝取食物後, 食物中的營養素被人體吸收,
為了防止身體乾燥, 小腸的最後一節和大腸善於吸收水分。 如果體內水分不足, 大便在通過小腸和大腸時, 會變得又硬又圓。 而且缺少潤滑劑, 其移動速度將變得緩慢。 這樣就出現了便秘。
如果大便在體內停積過久, 大便中的二氧化碳和沼氣等有害氣體會被人體吸收, 導致頭痛、噁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問題。 大便在腸內停積越久, 致癌物質和體內垃圾與大腸接觸的時間也越長。 如果大腸經常與致癌物質長時間接觸, 大腸細胞容易發生變異, 導致大腸息肉或結腸憩室,
人們為了改善便秘吃膳食纖維。 但是不喝水光吃膳食纖維, 大便只會越來越硬, 加劇便秘。 在攝取膳食纖維的同時, 還應注意喝水。
喝水的同時多吃些善於吸收水分的柔軟的纖維質, 這是解決便秘的最自然最輕鬆的方法。 但粗纖維可能導致消化不良。
4、經常發熱
水分在體內起到調節體溫的作用。 如果身體不能調節體溫, 這是體內缺水的另一個信號。
身體因無法調節水分而發出的一種代表性信號就是日射病。 如果在夏天熾熱的陽光下汗流浹背地工作或運動過量, 很容易因日射病倒下。 流汗過多將導致身體大量失水, 而身體缺水又會使人體失去調節體溫的能力, 無法抵擋酷熱。
如果小孩發燒到40℃以上,
5、不出汗
多汗或少汗都會使人煩惱。 手腳經常濕漉漉的多汗症不僅給本人帶來不便, 還會影響外在形象。 尤其腳上愛流汗的人, 容易患上腳氣。
與之相反, 有些人手腳完全不流汗, 手掌或腳掌出現乾裂或疼痛。 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控制手腳流汗的自主神經出現異常而導致的現象, 此時應重視調節自主神經。 通過檢查可知自主神經功能是否失常。
出汗過多時, 可以通過交感神經切除術來防止出汗。 但完全不出汗的情況就不能通過手術來解決了。 常做手浴或足浴, 多喝水, 使用保濕劑, 可以緩解這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