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三仁湯主治濕溫病

三仁湯方出自清代醫家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條:“頭痛惡寒, 身重疼痛, 舌白不渴, 脈弦細而濡, 面色淡黃, 胸悶不饑, 午後身熱, 狀若陰虛, 病難速已, 名曰濕溫。 汗之則神昏耳聾, 甚則目瞑不欲言, 下之則洞泄, 潤之則病深不解。 長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湯主之。 ”

《溫病條辨·上焦篇》第一條指出:“濕溫者, 長夏初秋, 濕中生熱, 即暑病之偏於濕者也。 ”

可以說, 濕溫病是濕熱為患之病, 長夏初秋多發。 三仁湯主治濕溫病, 症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者。

而當代醫家胡希恕在《胡希恕講溫病條辨拾遺》中談到三仁湯證時指出:“此即濕遏熱鬱的風濕表證,

正宜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取微汗為治。 ”

那麼, 三仁湯證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相同嗎?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第二十一條:“病者一身盡疼, 發熱, 日晡所劇者, 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

從上訴條文分析得出,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主治濕痹。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第十四條說:“太陽病, 關節疼痛而煩, 脈沉細者, 此名濕痹。 ”

這裡提到太陽病。 濕痹表現類太陽病, 但不是太陽病。 太陽病屬於“傷寒”。 吳鞠通在三仁湯證下也提到“傷寒”:“頭痛惡寒, 身重疼痛,

有似傷寒, 脈弦濡而非傷寒矣。 ”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三仁湯治療“濕溫”,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濕痹”, 麻黃湯治療“傷寒太陽病”, 三方所主治的“病”不同。

中醫臨床學, 歷來是主張“辨病”。

臨床辨證, 是不可以取代辨病的。

通讀上面的文字,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臨床上, 面對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或伴關節疼痛的患者, 如診見脈浮(浮緊), 考慮傷寒太陽病, 治療可用麻黃湯方(或九味羌活湯方)。 如脈不浮, 即使太陽病症全具, 也要考慮此病不一定是太陽病。 如脈不浮而見沉細, 有可能是“濕痹”;如脈不浮而見弦細而濡, 則有可能是濕溫。 後者治療則不可以使用麻黃湯, 可以考慮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三仁湯等方。

至於吳鞠通在論中所提到的“狀若陰虛”,

陰虛又屬於內傷病。 外感濕溫和內傷病從辨病的角度看也是不同的。

另外, 論中所說“舌白”並非正常之薄白苔, 而是比薄白苔更白的薄白膩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