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李振華脾胃病辨治經驗

我跟隨李振華教授學習, 最大的收穫是老師縝密的中醫臨床思維和脾胃病學術思想在臨床的廣泛應用。 內經對脾胃均有虛、實的記載, 《靈樞·本神論》:“脾氣虛, 則四肢不用, 五臟不安。 ” 李振華教授在承擔國家七五攻關課題研究中並根據多年臨床實踐觀察發現, 脾胃病據統計90%以上都為脾胃氣虛, 創新性地提出, 脾本虛證, 無實證之論點。

“脾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其運化食物精微之功能賴於脾氣, 甚則脾陽。 如脾失健運, 飲食入胃, 則不能及時和降, 食物停留在胃, 故胃多實證。 其他如肝氣郁滯橫逆於胃, 使其疏泄條達失常,

胃氣不能下降;或暴飲暴食;或嗜酒肥甘;或久病胃氣虛弱等均可導致胃腐熟無力, 食物停滯在胃。 故李振華教授提出胃多實證, 胃不能及時腐熟下降, 可因實而致脾氣虛。 脾失健運, 也可因虛而致胃實。

李振華教授認為, 人是有機的整體, 脾胃與其他臟腑相互依存, 相互制約, 有機的平衡以維持生生之機。 尤其五臟六腑皆稟受脾胃之營養運化, 而發揮其生理作用。 因而脾胃的病變必然影響其他臟腑, 其他臟腑陰陽之失調也必然影響脾胃。

在脾胃病的病程演變、轉歸、愈後中, 肝、脾、胃的協調及病理影響起著關鍵的作用。 李振華教授多年臨床觀察, 三者的關係, 在脾胃病中表現為脾常虛, 肝常郁, 胃常滯, 很少單獨之為病。

故李振華教授強調在治療脾胃病時必須輔以疏肝理氣之品。 “治肝可以安胃”治療肝病是亦必須注意健脾和胃。 根據病機重在肝、脾、胃之虛、實、寒、熱不同而隨證治之。 李振華教授在研究“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時, 根據脾虛、肝鬱、胃滯的病理特點在治法上原則性地提出了“脾宜健, 肝宜疏, 胃宜和”的學術觀點。 但肝、脾、胃在病理上不僅有輕重之別, 亦非平均地各占三分之一。 同時肝、胃在病理上還有虛、實、寒、熱之變。 而脾僅有虛證, 氣虛甚則陽虛, 故脾虛是脾胃病之基礎。 肝、胃應觀其脈症, 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 這是李振華教授治療脾胃病之法, 亦是辨證用藥之依據。

李振華教授在總結繼承歷代治療脾胃病方劑中唯一發現清代·汪昂所著《醫方集解》中香砂六君子湯,

藥品雖八味, 但照顧肝、脾、胃較全面。 如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為主;陳皮、半夏、砂仁除濕和胃;砂仁、陳皮配香附疏肝理氣。 時後清代名醫陳修園對香砂六君子湯的評價說:“百病皆依此方而收功。 ”李振華教授亦認為香砂六君子湯藥味雖然不多, 但非常符合脾胃病在治療上“脾宜健, 肝宜疏, 胃宜和”的治療原則。 多年來李振華教授在治療慢性脾胃病中, 根據脾、胃、肝之虛、實、寒、熱的程度不同, 以此方為基礎加減化裁, 增加了疏肝的藥物如枳殼、郁金;以及協調肝脾的桂枝、白芍, 創立了香砂溫中湯。 他創立的脾胃病辨證體系, 從診法到辨證理法方藥,
在國內同行中廣泛應用, 療效卓著。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