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一節 咳嗽

咳嗽是咳嗽是內科中最為常見的病證之一, 發病率很高。 如何治療咳嗽也成了醫學上一直研究的重點, 臨床醫學上也對這種病症進行了分證論治,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一下吧!

咳嗽是指外感或內傷等因素, 導致肺失宣肅, 肺氣上逆, 衝擊氣道, 發出咳聲或伴咯痰為臨床特徵的一種病證。 歷代將有聲無痰稱為咳, 有痰無聲稱為嗽, 有痰有聲謂之咳嗽。 臨床上多為痰聲並見, 很難截然分開, 故以咳嗽並稱。

咳嗽是內科中最為常見的病證之一, 發病率甚高, 據統計慢性咳嗽的發病率為3%-5%, 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可達10%—15%,

尤以寒冷地區發病率更高。 中醫中藥治療咳嗽有較大優勢, 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

一、病因病機

咳嗽分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 外感咳嗽病因為外感六淫之邪;內傷咳嗽病因為飲食、情志等內傷因素致臟腑功能失調, 內生病邪。 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 均是病邪引起肺氣不清失于宣肅, 迫氣上逆而作咳。

1.外感病因由於氣候突變或調攝失宜, 外感六淫從口鼻或皮毛侵入, 使肺氣被束, 肺失肅降, 《河間六書咳嗽論》謂:“寒、暑、濕、燥、風、火六氣, 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於四時莊氣不同, 因而人體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區別。 風為六淫之首, 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 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 或挾寒, 或挾熱, 或挾燥,

其中尤以風邪挾寒者居多。 《景嶽全書·咳嗽》說:“外感之嗽, 必因風。 ”

2.內傷病因內傷病因包括飲食、情志及肺臟自病。 飲食不當, 嗜煙好酒, 內生火熱, 熏灼肺胃, 灼津生痰;或生冷不節, 肥甘厚味, 損傷脾胃, 致痰濁內生, 上千於肺, 阻塞氣道, 致肺氣上逆而作咳。 情志刺激, 肝失調達, 氣鬱化火, 氣火循經上逆犯肺, 致肺失肅降而作咳。 肺臟自病者, 常由肺系疾病日久, 遷延不愈, 耗氣傷陰, 肺不能主氣, 肅降無權而肺氣上逆作咳;或肺氣虛不能布津而成痰, 肺陰虛而虛火灼津為痰, 痰濁阻滯, 肺氣不降而上逆作咳。

二、臨床表現

肺氣不清, 失于宣肅, 上逆作聲而引起咳嗽為本病證的主要症狀。 由於感邪的性質、影響的臟腑、痰的寒熱、火的虛實等方面的差別,

咳嗽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咳嗽的病程, 有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咳嗽的時間, 有白日咳嗽甚於夜間者, 有早晨、睡前咳嗽較甚者, 有午後、黃昏、夜間咳嗽較甚者。 咳嗽的節律, 有時作咳嗽者, 有時時咳嗽者, 有咳逆陣作、連聲不斷者。 咳嗽的性質, 有幹性咳嗽、濕性咳嗽。 咳嗽的聲音, 有咳聲洪亮有力者, 有咳聲低怯者, 有咳聲重濁者, 有咳聲嘶啞者。 咳痰的色、質、量、味等也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痰色有白色、黃色、灰色甚至鐵銹色、粉紅色等。 痰的質地有稀薄、粘稠等。 有痰量少甚至乾咳者, 有痰量多者。 痰有無明顯氣味者, 也有痰帶腥臭者。

三、診斷

1.以咳逆有聲, 或咳吐痰液為主要臨床症狀。

2.急性咳嗽, 周圍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3.聽診可聞及兩肺野呼吸音增粗, 或伴散在幹濕性噦音。

4.肺部X線攝片檢查正常或肺紋理增粗。

四、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傷外感咳嗽, 多為新病, 起病急, 病程短, 常伴肺衛表證。 內傷咳嗽, 多為久病, 常反復發作, 病程長, 可伴見它髒見證。

2.辨證候虛實外感咳嗽以風寒、風熱、風燥為主, 均屬實, 而內傷咳嗽中的痰濕、痰熱、肝火多為邪實正虛, 陰津虧耗咳嗽則屬虛, 或虛中夾實。 另外, 咳聲響亮者多實, 咳聲低怯者多虛;脈有力者屬實, 脈無力者屬虛。

治療原則

咳嗽的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 外感咳嗽, 為邪氣壅肺, 多為實證, 故以祛邪利肺為治療原則, 根據邪氣風寒、風熱、風燥的不同, 應分別採用疏風、散寒、清熱、潤燥治療。 內傷咳嗽,

多屬邪實正虛, 故以祛邪扶正, 標本兼顧為治療原則, 根據病邪為“痰”與“火”, 祛邪分別採用砝痰、清火為治, 正虛則養陰或益氣為宜, 又應分清虛實主次處理。

咳嗽的治療, 除直接治肺外, 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斂澀留邪, 當因勢利導, 俟肺氣宣暢則咳嗽自止;內傷咳嗽應防宣散傷正, 注意調理臟腑, 顧護正氣。 咳嗽是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 治療決不能單純見咳止咳, 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

分證論治

風寒襲肺

症狀:咳聲重濁, 氣急, 喉癢, 咯痰稀薄色白, 常伴鼻塞, 流清涕, 頭痛, 肢體酸楚, 惡寒發熱, 無汗等表證, 舌苔薄白, 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 宣肺止咳。

方藥:三拗湯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黃、荊芥疏風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氣;紫菀、白前、百部陳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pt;癢甚者,加牛蒡子、蟬蛻祛風止癢;鼻塞聲重加辛夷花、蒼耳子宣通鼻竅;若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者,加半夏、茯苓、厚樸燥濕化痰;若表證較甚,加防風、蘇葉疏風解表;表寒未解,裡有鬱熱,熱為寒遏,咳嗽音嘎,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或有身熱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解表清裡。

風熱犯肺

症狀:咳嗽咳痰不爽,痰黃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惡風身熱,頭痛肢楚,鼻流黃涕,口渴等表熱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

方中桑葉、菊花、薄荷疏風清熱;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氣,止咳化痰;連翹、蘆根清熱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瓜殼、枇杷葉、浙貝母清宣肺氣,化痰止咳;表熱甚者,加銀花、荊芥、防風疏風清熱;咽喉疼痛,聲音嘎啞,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藍根清熱利咽;痰黃稠,肺熱甚者,加黃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熱;若風熱傷絡,見鼻衄或痰中帶血絲者,加白茅根、生地涼血止血;熱傷肺津,咽燥口幹,加沙參、麥冬清熱生津;夏令暑濕加六一散、鮮荷葉清解暑熱。

風燥傷肺

症狀:喉癢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咳痰不爽,或痰中帶有血絲,咽喉幹痛,唇鼻乾燥,口幹,常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幹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

方中桑葉、豆豉疏風解表,清宣肺熱;杏仁、象貝母化痰止咳;南沙參、梨皮、山梔清熱潤燥生津。表證較重者,加薄荷、荊芥疏風解表;津傷較甚者,加麥冬、玉竹滋養肺陰;肺熱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熱;痰中帶血絲者,加生地、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

另有涼燥傷肺咳嗽,乃風寒與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現乾咳而少痰或無痰,咽幹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於等症。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溫潤止咳。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以解表發汗。

痰濕蘊肺

症狀:咳嗽反復發作,尤以晨起咳甚,咳聲重濁,痰多,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胸悶氣憋,痰出則咳緩、憋悶減輕。常伴體倦,脘痞,腹脹,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二陳湯以半夏、茯苓燥濕化痰;陳皮、甘草理氣和中;三子養親湯以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則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兩方合用,則燥濕化痰,理氣止咳。臨床應用時,尚可加桔梗、杏仁、枳殼以宣降肺氣;胸悶脘痞者,可加蒼術、厚樸健脾燥濕化痰;若寒痰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乾薑、細辛以溫肺化痰;脾虛證候明顯者,加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兼有表寒者,加紫蘇、荊芥、防風解表散寒。症情平穩後可服六君子東加減以資調理。

痰熱鬱肺

症狀:咳嗽氣息急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稠粘或為黃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熱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脅脹滿,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幹欲飲,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脈滑數。

治法:清熱肅肺,化痰止咳。

方藥:清金化痰湯。

方中用黃芩、知母、山梔、桑白皮清泄肺熱;茯苓、貝母、瓜蔞、桔梗、陳皮、甘草化痰止咳;麥冬養陰潤肺以寧咳。若痰熱鬱蒸,痰黃如膿或有熱腥味,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象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熱;胸滿咳逆,痰湧,便秘者,加葶藶子、風化硝瀉肺通腑化痰;痰熱傷津,咳痰不爽,加北沙參、麥冬、天花粉養陰生津。

肝火犯肺

症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常感痰滯咽喉,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痰如絮狀,咳引胸脅脹痛,咽幹口苦。症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尖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化痰止咳。

方藥: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

方中青黛、海蛤殼清肝化痰;黃芩、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粳米、甘草和中養胃,使瀉肺而不傷津。二方相合,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梔、丹皮清肝瀉火;胸悶氣逆者加葶藶子、瓜蔞、枳殼利氣降逆;咳引脅痛者,加郁金、絲瓜絡理氣和絡;痰粘難咯,加海浮石、貝母、冬瓜仁清熱豁痰;火熱傷津,咽燥口幹,咳嗽日久不減,酌加北沙參、百合、麥冬、天花粉、訶子養陰生津斂肺。

肺陰虧耗

症狀:乾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乾咽燥,常伴有午後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口幹,舌質紅少苔,或舌上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湯。

方中用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滋陰潤肺以止咳;桑葉輕清宣透,以散燥熱;甘草、扁豆補土生金。若久熱久咳,可用桑白皮易桑葉,加地骨皮以瀉肺清熱;咳劇者加川貝母、杏仁、百部潤肺止咳;若肺氣不斂,咳而氣促,加五味子、訶子以斂肺氣;咳吐黃痰,加海蛤粉、知母、瓜蔞、竹茹、黃芩清熱化痰;若痰中帶血,加山梔、丹皮、白茅根、白及、藕節清熱涼血止血;低熱,潮熱骨蒸,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白薇等以清虛熱;盜汗,加糯稻根須、浮小麥等以斂汗。

五、轉歸預後

咳嗽一般預後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輕淺,及時治療多能短時間內治癒。但外感夾燥夾濕者,治療稍難。因夾濕者,濕邪困脾,久則脾虛而積濕生痰,轉成為內傷之痰濕咳嗽;夾燥者,燥邪傷津,久則肺陰虧耗,轉成為內傷之陰虛肺燥咳嗽。內傷咳嗽多呈慢性反復發作過程,其病深,治療難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調治亦多能治癒。咳嗽病證若治療失當,無論外感咳嗽還是內傷咳嗽,其轉歸總是由實轉虛,虛實兼夾,由肺臟而及脾、腎,正所謂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喘,病久則咳喘並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漸加重,甚至累及於心,最終導致肺、心、脾、腎諸髒皆虛,痰濁、水飲、氣滯、瘀血互結而病情纏綿難愈,甚至演變成為肺脹。

六、預防與調攝

咳嗽的預防,重點在於提高機體衛外功能,增強皮毛腠理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時治療。若常自汗出者,必要時可予玉屏風散服用。咳嗽時要注意觀察痰的變化,咳痰不爽時,可輕拍其背以促其痰液咳出,飲食上慎食肥甘厚膩之品,以免礙脾助濕生痰,若屬燥、熱、陰虛咳嗽者,忌食辛辣動火食品,各類咳嗽都應戒煙,避免接觸煙塵刺激。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咳嗽主要受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很重要,小編建議:大家平時應該合理的鍛煉身體,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都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

方中用麻黃、荊芥疏風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氣;紫菀、白前、百部陳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pt;癢甚者,加牛蒡子、蟬蛻祛風止癢;鼻塞聲重加辛夷花、蒼耳子宣通鼻竅;若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者,加半夏、茯苓、厚樸燥濕化痰;若表證較甚,加防風、蘇葉疏風解表;表寒未解,裡有鬱熱,熱為寒遏,咳嗽音嘎,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或有身熱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解表清裡。

風熱犯肺

症狀:咳嗽咳痰不爽,痰黃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惡風身熱,頭痛肢楚,鼻流黃涕,口渴等表熱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

方中桑葉、菊花、薄荷疏風清熱;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氣,止咳化痰;連翹、蘆根清熱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瓜殼、枇杷葉、浙貝母清宣肺氣,化痰止咳;表熱甚者,加銀花、荊芥、防風疏風清熱;咽喉疼痛,聲音嘎啞,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藍根清熱利咽;痰黃稠,肺熱甚者,加黃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熱;若風熱傷絡,見鼻衄或痰中帶血絲者,加白茅根、生地涼血止血;熱傷肺津,咽燥口幹,加沙參、麥冬清熱生津;夏令暑濕加六一散、鮮荷葉清解暑熱。

風燥傷肺

症狀:喉癢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咳痰不爽,或痰中帶有血絲,咽喉幹痛,唇鼻乾燥,口幹,常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幹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

方中桑葉、豆豉疏風解表,清宣肺熱;杏仁、象貝母化痰止咳;南沙參、梨皮、山梔清熱潤燥生津。表證較重者,加薄荷、荊芥疏風解表;津傷較甚者,加麥冬、玉竹滋養肺陰;肺熱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熱;痰中帶血絲者,加生地、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

另有涼燥傷肺咳嗽,乃風寒與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現乾咳而少痰或無痰,咽幹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於等症。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溫潤止咳。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以解表發汗。

痰濕蘊肺

症狀:咳嗽反復發作,尤以晨起咳甚,咳聲重濁,痰多,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胸悶氣憋,痰出則咳緩、憋悶減輕。常伴體倦,脘痞,腹脹,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二陳湯以半夏、茯苓燥濕化痰;陳皮、甘草理氣和中;三子養親湯以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則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兩方合用,則燥濕化痰,理氣止咳。臨床應用時,尚可加桔梗、杏仁、枳殼以宣降肺氣;胸悶脘痞者,可加蒼術、厚樸健脾燥濕化痰;若寒痰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乾薑、細辛以溫肺化痰;脾虛證候明顯者,加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兼有表寒者,加紫蘇、荊芥、防風解表散寒。症情平穩後可服六君子東加減以資調理。

痰熱鬱肺

症狀:咳嗽氣息急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稠粘或為黃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熱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脅脹滿,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幹欲飲,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脈滑數。

治法:清熱肅肺,化痰止咳。

方藥:清金化痰湯。

方中用黃芩、知母、山梔、桑白皮清泄肺熱;茯苓、貝母、瓜蔞、桔梗、陳皮、甘草化痰止咳;麥冬養陰潤肺以寧咳。若痰熱鬱蒸,痰黃如膿或有熱腥味,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象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熱;胸滿咳逆,痰湧,便秘者,加葶藶子、風化硝瀉肺通腑化痰;痰熱傷津,咳痰不爽,加北沙參、麥冬、天花粉養陰生津。

肝火犯肺

症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常感痰滯咽喉,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痰如絮狀,咳引胸脅脹痛,咽幹口苦。症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尖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化痰止咳。

方藥: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

方中青黛、海蛤殼清肝化痰;黃芩、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粳米、甘草和中養胃,使瀉肺而不傷津。二方相合,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梔、丹皮清肝瀉火;胸悶氣逆者加葶藶子、瓜蔞、枳殼利氣降逆;咳引脅痛者,加郁金、絲瓜絡理氣和絡;痰粘難咯,加海浮石、貝母、冬瓜仁清熱豁痰;火熱傷津,咽燥口幹,咳嗽日久不減,酌加北沙參、百合、麥冬、天花粉、訶子養陰生津斂肺。

肺陰虧耗

症狀:乾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乾咽燥,常伴有午後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口幹,舌質紅少苔,或舌上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湯。

方中用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滋陰潤肺以止咳;桑葉輕清宣透,以散燥熱;甘草、扁豆補土生金。若久熱久咳,可用桑白皮易桑葉,加地骨皮以瀉肺清熱;咳劇者加川貝母、杏仁、百部潤肺止咳;若肺氣不斂,咳而氣促,加五味子、訶子以斂肺氣;咳吐黃痰,加海蛤粉、知母、瓜蔞、竹茹、黃芩清熱化痰;若痰中帶血,加山梔、丹皮、白茅根、白及、藕節清熱涼血止血;低熱,潮熱骨蒸,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白薇等以清虛熱;盜汗,加糯稻根須、浮小麥等以斂汗。

五、轉歸預後

咳嗽一般預後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輕淺,及時治療多能短時間內治癒。但外感夾燥夾濕者,治療稍難。因夾濕者,濕邪困脾,久則脾虛而積濕生痰,轉成為內傷之痰濕咳嗽;夾燥者,燥邪傷津,久則肺陰虧耗,轉成為內傷之陰虛肺燥咳嗽。內傷咳嗽多呈慢性反復發作過程,其病深,治療難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調治亦多能治癒。咳嗽病證若治療失當,無論外感咳嗽還是內傷咳嗽,其轉歸總是由實轉虛,虛實兼夾,由肺臟而及脾、腎,正所謂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喘,病久則咳喘並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漸加重,甚至累及於心,最終導致肺、心、脾、腎諸髒皆虛,痰濁、水飲、氣滯、瘀血互結而病情纏綿難愈,甚至演變成為肺脹。

六、預防與調攝

咳嗽的預防,重點在於提高機體衛外功能,增強皮毛腠理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時治療。若常自汗出者,必要時可予玉屏風散服用。咳嗽時要注意觀察痰的變化,咳痰不爽時,可輕拍其背以促其痰液咳出,飲食上慎食肥甘厚膩之品,以免礙脾助濕生痰,若屬燥、熱、陰虛咳嗽者,忌食辛辣動火食品,各類咳嗽都應戒煙,避免接觸煙塵刺激。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咳嗽主要受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很重要,小編建議:大家平時應該合理的鍛煉身體,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都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